•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当前位置:首页 > 征文报刊 > 知青征文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香港送牛不了情──我曾是共和国的押运员

    作者:孟庆铭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8-18 17:40:22 引 子 1997年7月1日零点,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北岸新建成的香港会展中心五楼,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紫荆花区旗取而代之了英国国旗和香港区旗时,这一瞬间向世人表明:香港回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对香港的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

    难忘农场风雪餐

    作者:麦胜佳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7-20 00:05:18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中旬,为开挖上海崇明岛南横引河,我们前进农场以知青为主体的大队人马卷起铺盖背上工具,浩浩荡荡奔向离工地不远的农家驻扎。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时为了赶工还得要忙到深更半夜。经过十来天鏖战这项水利工程接近尾声,时间已经跨过一

    那山,那水,那村寨

    作者:罗明威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7-19 23:04:24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奔流到海不复回。恍惚之间,千百万当年的知青群体而今已过花甲。什么“上山下乡”“知青”等名词,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在当代年轻人的字典里找不到答案,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中几乎了无痕迹。或许只有在历史学家的档案里才有大致的记录,但是

    北大荒的爱情,没有趟过岁月那条河

    作者:陆尚忠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7-18 00:50:45 爱上一个人可能只要一分钟,而忘记一个人也许是一辈子。我爱的人不一定拥有,而守着一段悲苦的爱情往事,不知道是幸福还是痛苦。 我们农场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修长的身姿,白晢的圆脸,大大的眼睛,一对深深的酒窝,说不出来的美丽和动人,她叫凤娣,是一个南

    芦花鸡

    作者:黄征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7-17 23:34:19 1975年,春天的脚步显得很轻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播种的时节。这是我们婚后的第一个春天,从集体大宿舍搬到知青婚房,样样都觉得新鲜。 住在对门的是三金和小李子,夫妻俩都是能干且热情的朝鲜族人,自然也成了我和林子的“乡村生活”教练:围院落、搭下屋、

    知青食堂的苦日子

    作者:卢忠雁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6-22 02:59:34 这些年过春节,越来越热闹,亲朋好友,来来往往,老友相聚,推杯换盏,开心惬意。面对一桌桌丰盛的菜肴,不禁使我忆起农场的苦生活。那时候,最最尴尬的事情,是物质匮乏,又是干大田的累活。对于我们从小没有种过地的上海人,怎么受得了?到了农场,不要说

    村口那棵大柳树

    作者: 刘建初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6-22 00:28:37 又一次拜读了阿珍阿义先生《土塘集体户池塘边的那老柳 》那篇短文,“老柳仍是我心里的一道风景,是土塘在我心灵深处的具象体现。每当我梦回土塘,老柳的蓬勃身姿便随梦在眼前出现。”读后很有亲切感,那优美的文字也激起了我的心潮,不免回想起我插队时,在

    情书的故事

    作者:刘惠明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6-21 23:41:42 十七八岁,春心萌动的年龄。那个年代留下了许多关于情书的故事。我要说的故事无关红黑,不涉左右,仅仅是青春的记忆。 事情缘起于一次邂逅。 我当年插队落户的寨子紧挨着孟仑镇,因而上街逛逛几乎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课,尽管街上只有一爿食馆,一爿百货商店和

    特别的知青

    作者:林继宗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31 00:06:57 在当年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归侨知青一族显得特别耀眼。至今,我对和我同连的十四位华侨知青,尤有深深的情感与特别的思念。 记得刚来的归侨知青行李特多,农场足足调集了十一部手扶拖拉机外加九连派来的四辆牛车,才勉强将他们的行李装完。那行李大捆大包

    学演样板戏

    作者:林惠子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30 21:33:00 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阶段,虽然我们的青春是在一片黑土地上,可我们也尽力让她精彩一点,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是知青。 让我一直难忘的是那年的冬天,我们在没有一个文艺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排练了一台文艺节目,为当地的老乡演出了若干样板戏片段。 北大荒的

    理发大师

    作者:张港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30 20:16:09 知青世界有如二战后的欧洲,队队有帮,连连有伙,大帮套着小帮,小伙连着大伙,人人都归属某一集团。这时候讲的是横,谁强谁说了算,靠着集团的武力,阻止别人乱来,也保障自己可以乱来。 而我这个人却保持着不结盟,一个人单独立着。那时的我,细长,脸白,

    麦地鹧鸪

    作者:李文山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30 18:14:51 吱吱呀呀地开门放了鸡鸭,又匆匆忙忙点燃一缕袅袅娜娜的炊烟。生产队长开始喊工了。这是1978年的麦黄五月,我满了16岁,从县城下放到蚌湖公社黄岭大队当插队知青。男女老少都要到雷潭大垸收获接春的夏粮哩。 “嗳嗳,起来,快起来,我们一起去割小麦。”小我

    “大伯”连长

    作者:李丽珍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30 17:32:00 下乡的时候,我在黑龙江省永丰农场一分场东山连任副连长,外号“大伯”。别以为我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其实本人身高只有157厘米,是个瘦瘦小小的小女子,直到今天也没有挤进胖子的队伍里。这个绰号于外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我则是满满的青春回忆。 一 我是新中

    我与“知青歌曲”的“牵手”情

    作者:贾 云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30 14:13:04 凡当过知青的人,都会唱几首“知青歌曲”。 虽然绝大多数知青歌曲已无法考证出自何人之手,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就是当年的知青。那如泣如诉、优美委婉曲调,给全国1700多万生活劳作在农牧团场的知青们苦闷无聊的“夜生活”增添了色彩,使“空虚”的心灵得以安

    家访归来

    作者:张港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27 20:59:08 才初中二年,我就当上了知青,又是“知识”又是“青年”与我没有一样合乎。可那时全这样,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没过多久,队长叫我进了队部,队长说:“到学校,教书去。你麦割得好,书也能教得好。”我竟然当上了教员。 前任温老师说,家访家访学生就听你

    魂兮归来

    作者:王泽德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27 17:49:11 (一) 常常在梦中见到你,不知为什么,你总是面无表情,默默无语。 常常在梦中得知你,仍活在世,不知为什么,你总是不和我们联系,不来讯息。 站在你的墓前,鲜花递给你,杯酒端给你,香烟点给你…… 阴阳两重界,相隔几十年,想你,小岳。我的同学,我的

    回忆我的知青教师经历

    作者:林亚芬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19 22:30:39 自从我1968年9月踏上北上的列车,一直到1979年5月返回上海,在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整整生活了十年有余,而其中九年是工作在教师的岗位上,自然,当乡村教师的经历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我下乡所在地是黑龙江省中部,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铁力县的西北部

    支边杂忆二三事

    作者:黄亨义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14 00:08:11 奔赴南疆 1971年7月4日,如火的骄阳炙烤着大地,酷热的重庆又是新的一天,这个平常的夏日对我却终生难忘,因为这天是我踏上屯垦戍边征程,迈向新生活的日子。 那天下午,全家人送我倒北碚集中地,邻家3岁多的小孩东东也来送行,他戴上我印有“山城”字样的草

    走出山旮旯

    作者:贺彦豪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5-13 00:33:10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调回城对每个知识青年来说是件头等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他在“农村大学”这所学校接受“再教育”可以毕业了。即使能够从插队的农村进入农场也是令人非常高兴的事,那意味着可以走上新的生活道路了,而新的生活道路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那年

    吃之今昔

    作者:贺彦豪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4-03 00:47:04 去年回到阔别40年的第二故乡——德化县水口镇摘锦村。这里是当年我们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小山村,我在这里整整劳动和生活了两年。虽然插队的时间不长,却锻造了我永不服输的倔犟性格。 还记得吗,当年那个吃下八斤番薯的小知青又回来了。“

    大山里最后一个知青

    作者:何广华 何明圆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4-02 23:32:35 对于回到城市的知青来说,上山下乡是历史、是痛苦,亦或是美好青春的回忆,对于没能返城的苏茂华来说,上山下乡就是命运。他将在农村直至生命尽头的,南充巳成为了他永远也回不去的“家”。 50年前,年仅14岁的四川南充少年苏茂华跟随母亲张桂英下放到光华一

    阿尔泰山牧羊记

    作者:葛坤根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3-31 02:52:40 忆往事,峥嵘岁月稠。 1964年6月,我响应党“好儿女志在四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放弃了在上海厂里已有的工作,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农十师二十八团(现在的181团)的一名放牧员。 初到二十八团,我和同伴们经过三

    修建大兴安岭国防公路的难忘经历

    作者:方 韧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3-31 02:00:48 1969年5月25日至9月27日,我和数万名兵团战友一起参加了修建大兴安岭一级国防战备公路,4个月里我们在大兴安岭渡过了春夏秋冬四季,经历和体验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那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 请战 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出于战备需要,中央要求黑龙

    车把式老于

    作者:窦东维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3-31 01:02:47 车把式老于,当地人。我们刚去那年,他也就是三十八、九岁,但看上去有小五十岁的年纪。那年头,这架马车是工业一连的唯一的运输工具,但车把式就是一个人——老于。 初见老于的感觉是,人比较闷,黑黑瘦瘦,眼睛大大的,但不大爱抬眼皮,更不爱与人交流,见

    我们集体户

    作者:卞林夫 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发布日期:2017-03-30 00:12:15 曼纳高的知识青年集体户也真可谓是个大家庭了。她以安分守己著称于大队,又以团结和睦闻名于公社。记得慰问团的沈团长曾经这样称誉过我们:“你们是始终如一的集体户之一。” 的确,不管我们遇到过多少困难,遭受过多少挫折,经历过多少变迁,我们集体户始终

    自学成就翻译梦

    作者:朱蕴忠 来源:《中国梦·知青梦》征文 发布日期:2017-03-11 01:57:25 1948年4月28日,我出生在太湖之滨的无锡市。出生后十个月,因家境贫困,被弃到朱姓人家。小学三年级春游时,我在太湖畔遇到了一位俄语翻译。那人能讲两国语言的才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从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萌发出一个梦想:长大后要做翻译! 初中时我学的是

    梦中的小路

    作者:周仁和 来源:《中国梦·知青梦》征文 发布日期:2017-03-11 01:24:29 我常做这样的梦: 风雨交加,挑着满满二桶水,从河塘向草屋走去。不足百米的小路,时而泥泞不堪时而净光滑溜,我步履艰难忐忑不安,晃晃悠悠总是走不到尽头。 2011年,在回第二故乡的动车上,我好奇地问一名同路的女知青,想不到她也做过类似的梦。压抑而挥之

    浙南山区——我梦想的摇篮

    作者:肖 文 来源:《中国梦·知青梦》征文 发布日期:2017-03-09 03:04:41 1969年4月,作为一名上海知青,我来到了偏僻的浙南山区渡龙大队插队落户。20年后,我成了大学教师,30年后我成了一名国际经济研究专家学者。谁能想到,我的成长与浙南的大山息息相关,那里是我梦想的摇篮。 梦境 下乡时,我国正遭受文革的摧残,经济非常落后

    下岗,使我圆“梦”

    作者:钱华玲 来源:《中国梦·知青梦》征文 发布日期:2017-03-09 02:04:07 逆境是一所完全自修自悟的大学,不一定能使人富有,但可以使人变得聪明。 1970年我下乡去云南农场务农,青春岁月历尽坎坷,1979年回沪顶替进厂。 1996年,对我来说是个灰心之年,半个多世纪的老厂,享誉中外的“鹅牌”,在雷电交加的天空中,摇晃坠落,白鹅

    我一生的梦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宝

    作者:陈克涛 来源:《中国梦·知青梦》征文 发布日期:2017-03-04 01:15:33 我出身在一个文化诗书之家,祖父的书斋叫“念先堂”,收藏、经营名家字画、古籍碑帖、文房古董和传统工艺品,是民国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祖父和外公他们不但教我们知书达理,传授给我们孝悌之义,而且他们广交文人雅士、学者名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