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重读《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

    2015年 02月 11日
    来源:研究会会刊 作者:张刚 点击: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过去30多年了,这场空前绝后的人类大迁移运动,造就了一代知青,谱写了一代历史。我们探索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真相,记录历史史实,研究历史教训,让子孙后代不忘历史,以史为鉴。 2000万城镇学生迁移到农村务农,涉及全国所有城市的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过去30多年了,这场空前绝后的人类大迁移运动,造就了一代知青,谱写了一代历史。我们探索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真相,记录历史史实,研究历史教训,让子孙后代不忘历史,以史为鉴。

    2000万城镇学生迁移到农村务农,涉及全国所有城市的每个家庭,遍布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神州大地,从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到黑龙江的北极村漠河,从新疆到西藏,可以说没有知青不到的农村和农林场。十年后,2000万知青又相继从农村迁回城真务工。这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大迁移,给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这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为参加2014博鳌知青论坛,重新拜读了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这两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再版,是研究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必读的权威著作。本文不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论文,仅仅是拜读《大事记》和《始末》后的一些感悟。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主要内容:1955-1981年长达27年间涉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事、要事。收编的范围,以中央一级(含办事机构)的工作活动为主,选编地方的一些重大活动和突出问题。力求忠于史实,真实地反映上山下乡历史的基本脉络。并采用编年史和纪事本末相结合的形式,以保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文中楷体部分均摘自《大事记》)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分六章和结束语,它是依照上山下乡历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分章。第一章:叙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时间上溯到1955年,下限至1961年。这一期间,尚处于倡导和个别试点阶段;第二章:叙述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时6年;第三章:叙述“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揭示了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接受“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第四章:叙述了党和政府如何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运动,同时反映了知青“大返城”后给城镇就业造成压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转机;第五章:叙述国家在关心下乡知识青年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第六章:叙述下乡知识青年为国家分忧所做出的贡献,及其经受的磨练;结束语: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程的整体分析和评价。(文中楷体摘自《始末》)

    作为一名老知青,重读这两本书,反思亲身经历过的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学雷锋,1966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串联、打到刘少奇,1968祖国山河一片红,1969一片红上山下乡,1971林彪事件,1976四五运动,1977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1979胜利大逃亡回城,改革开放,1989六四运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国梦,产生一些感悟,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

    回首,沉思,展望。

    这场历时十年的人类大迁移,本来就是一场逆社会发展史的人类大迁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刀耕火种,游牧,农村定居,到城市工业化。一部社会发展史从来就是由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无知走向文明。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逆人类发展史,从城市走向农村,成为社会发展的逆流,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模式,违背了人们大众的意愿。所有,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从《大事记》和《始末》两本书详硕完整的资料,感悟到,最高指示和大事件始终在左右这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终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探索阶段(一九五五——一九六一)

    1955年,在河南省郏县大李庄《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互助合作》1955年9月4日)一文上,毛泽东批示:“其中提到组织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个批示被 编 入《中 国 的 农 村社会主  义  高     潮    》一      书   , 一      场     波    及    广     泛      、    震      惊      世     界     的    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六十名北京青年组建第一支垦荒队赴黑龙江省萝北县创建“北京庄”。上海青年垦荒队在江西创建“共青社”。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

    感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源就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农村生产力落后,也需要有知识的青年改变面貌。建国后,社会巨变,经济结构调整,三反五反运动,企业停产,基建项目缓建,高小、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造成严重失业。1952年统计失业人员312万人。1952高小升学率96%,到1957年下降到44.2%。解决失业,是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1955年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全国190万个合作社,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这就落在高小、初中毕业生身上。1955年毛泽东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发起了一场历时27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评心而论,当毕业生面临升学和下乡的选择时,相信绝大多数会选择升学。当然,考不上,没工作,也只能走下乡这条路。当时的青年学生是很单纯,无比崇敬和信仰毛泽东主席。国家政府整套机构,全力以赴,组织实施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大树特树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从小就印在中小学生的脑海里。

    1956年,1月31日开发建设大陈岛的227名浙江青年垦荒队。

    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首次使用“下乡上山”用语。“38条,城市的中小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

    1958年,邢燕子立志回乡做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由于“大跃进”加上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动员内地青年支边的工作也于1961年初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停了下来。

    1961年,董加耕回乡务农。

    感悟: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国家注意力转移,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大跃进”中一度沉寂。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农民多达三千多万人。天灾人祸,知青下乡上山被动停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全国有计划地展开阶段(一九六二——一九六六)

    1962年,侯隽自愿下乡务农。

    1963年,黄宗英等撰写长篇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

    1964年,中央颁发指导知青下乡上山纲领性文件《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共分九条。董加耕、邢燕子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1965年,周恩来、陈毅在新疆看望支边青年。培养宣传先进典型,编辑出版《在广阔的天地里》报告文学集。

    感悟:文革前十年的下乡上山运动,其目的还是要解决就业问题。1963年7月邓小平最早提出插队,因为插队国家省钱,插队给50-200元,插场安置费1000-1500元。全国540多万个生产队,每队插2人,就1000多万人。如果1000万人插场,需100亿元,这怎么得了。所以,第一插队,第二插场,第三新建、扩建场。为了组织好下乡上山,1964年还出台了《决定(草案)》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内容包括:粮油供应、高寒地区补助、建房木材、安置机构、精神食粮、保护下乡知青、舆论宣传、领导带头等等。中央提倡“省省要有梨树沟”,“省省要有邢燕子董加耕”,“省省要有嘉兴,省省要有江水”。不消灭“三大差别”进不了共产主义。1962-1966下乡人数合计196.9万人。1960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9.7%,1966年下降到17.9%。1966年比1960年增产1410亿斤粮。这无疑有城镇下乡人员的功劳。邢燕子、董加耕、侯隽、杨永青等知青楷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特殊贡献,党和国家也给他们特殊的荣誉,并用他们的事迹推进知青下乡上山。他们的模范事迹无可非议,青年学生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国分犹,艰苦就业,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并不意味着要人人下乡上山,不能把青年学生下乡上山,作为彻底解决就业的良方。文革前十年的知青下乡上山,获得了巨大成功。真是,当年,百万雄狮下江南,解放全中国。今天,百万知青下乡上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串联,数万名下乡知青涌向北京“造反”。邀请200名下乡青年积极分子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知青下乡上山工作即行停顿。第一个下乡,北京18岁蔡立坚,步行串联山西榆次杜家山,留下插队。

    感悟:文化大革命中,四十万下乡知识青年进京,批刘少奇黑线,大闹返城。知青闹返城,的确是因为存在许多问题,积重难返,利用文革大爆发。以湖南省为例,全省下乡知青剥削阶级家庭占70%,插队青年70%生活不能自给,70%下乡知青长期逗留城市,留在农村的下乡青年60-70%不出工,贫下中农急得骂娘,各级安置干部被围攻,政府瘫痪没人管。1966年5.16通知发布,文化大革命兴起,红卫兵破四旧,砸烂国家机器。毛泽东先是兴奋,戴红卫兵袖章,天安门八次接见1100万红卫兵,免费坐火车,免费吃住。红卫兵武斗不止,毛泽东也管不住了,只能放弃红卫兵,工宣队进驻学校,让红卫兵到广阔天地去,战天斗地,屯垦戍边。一举两得,即解决没法管住和利用红卫兵,又解决老三届就业问题。当时造成一种奇特情景,这就是文革前下乡的知青进京大闹要回城,而红卫兵写血书要下乡,南辕北辙,黑白颠倒,百思不得其解。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政治运动阶段(一九六七——一九七七)

    1967年,中央连续发出停止串连上访的通知。40万下乡知识青年大量进京。北京等地青年学生自愿下乡插队。周恩来支持首都一批中学生去云南务农的请求。

    1968年,毛泽东的“七·二一”指示。周恩来勉励侄女坚持在内蒙古草原落户。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刊登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报道所加的“编者按”中,发表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1600多万,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超过100亿元。

    感悟:红卫兵热烈响应毛泽东的“一二.二二指示”,文革十年,1662.7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实际远超过2000万人)。这中间有自愿的,有随大流的,更有被迫的。最高指示,威力无穷。当时的社会,毛泽东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这是不容质疑的。当年,千真万确是有红卫兵写血书,要求到农村,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满腔热情。的确,绝大多数是迫与无奈,随大流下乡。有的不想下乡,家长单位、居委会天天上门做工作动员,没办法,被迫下乡。

    1969年,金训华奋战山洪不幸牺牲。314名下乡知青代表参加国庆观礼。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入劳动部。全年在动乱中动员267万青年下乡。

    1970年,北京市召开动员知青下乡的万人大会。中央批准首都两所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全国近3年中有573万名知青到农村落户。

    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坠机身亡”。规定下乡两年以上的知青可以作为招工对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两个估计”。

    感悟:1971年“九一三事件”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接班人林彪叛逃坠机身亡。知识青年思想迷茫,产生信任危机,更对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产生怀疑。林彪在“571工程”中,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反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已揭秘的档案获悉,林彪根本就不愿当副主席,也没有组织反党集团。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场政治运动,是错误的,1979年最后终结。那么,林彪反对文化大革命,反对知青上山下乡,到是正确的。

    1972年,杜恒昌等69名知青被大火吞噬。国务院发出召开全国知青工作座谈会通知。

    1973年,毛泽东给下乡青年家长李庆霖复信。《辽宁日报》、《人民日报》登载“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处决奸污女知青的罪犯黄砚田、李跃东。

    感悟:邓小平复出。文化大革命被打倒的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复出,高举整顿大旗,拨乱反正。知青又看不懂了,就会想,刘少奇会不会复出,文化大革命到底是要个谁的命,这在当时没有人能回答。但信仰危机在加剧。李庆霖给最高领导毛泽东的一封信,真实反映了当时知青在农村的困境。毛泽东的一封回信,改变了国家对知青的经济政策。白卷先生张铁生的答卷,被最高领导利用,从而改变了国家高等学校招生政策。推迟五年恢复高考。政府利用李庆霖、张铁生等大做文章,还是为了推进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1974年,江青派浩亮给河南省下乡知青送信的真相。中央电台开办《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广播》专题节目。国家计委对从下乡青年中招工的意见。全年有34万知青下乡创建集体所有制场(队)。

    1975年,12名知青代表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河南省委关于开展纪念毛泽东指示发表20周年活动的通知。

    1976年,毛泽东对吴桂贤来信的批示。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国务院知青问题学习调查组分赴12个省区。全军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208名下乡知青代表参加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农村的下乡青年有809万人。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在京召开。

    感悟:“林彪、‘四人帮’插手,使‘扎根’和‘拔根’辩论更加蒙上政治斗争的色彩。林彪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后,“四人帮”又借批林批孔挑动下乡青年,把矛头对照周恩来和邓小平。”这足以说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场政治运动,是错误的。尽管国家组织管理知青上山下乡,彼费心机,中央电台开办专题,办集体农场,成立各级领导小组(包括全军),参加国庆观礼,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出台各种对知青的优惠政策,招工、升学、提干,大力解决各类问题,等等,做了大量工作,最后还是免不了被终结的命运。

    1977年,国家劳动总局对下乡知青工龄问题的意见。公安部关于处理下乡知青户口问题的通知。

    感悟:1976年,四五运动(天安门事件)。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朱德、周恩来、毛泽东逝世。粉碎四人帮。邓小平1976年再被打倒,1977年再次复出。1977恢复高考,对知识青年和对上山下乡运动影响极其深远,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重大历史转折阶段(一九七八-一九八一)

    1978年,邓小平提出解决知青问题的基本思路。中央政治局、国务院讨论知青问题汇报提纲。李先念说,四不满意(指城市、农村、家长和青年本身),国家每年还要话20个亿。云南知青请愿、罢工要求回城。

    感悟:下乡云南的北京、上海、四川、昆明知青是终结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急先锋,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云南西双版纳知青的抗争,可能这场知青运动还会持续数年。

    1979年,阿克苏支边青年再起“回城风”。支持杨永青重返农业岗位。王任重任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组长。邓小平批评知青闹事。邓小平提出从经济角度解决知青问题。全年下乡24万人,调回城市395万人。

    1980年,胡耀邦等不主张再搞上山下乡。城镇就业制度的重大改革。抓紧纠正知青冤假错案。

    1981年,国务院知青办编印《真实的故事》等书。国务院知青办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基本看法。中央发布城镇就业问题的决定。劳动部门统管知青工作。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终结。

    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达1402.66万人,加上文革后下乡260.04万人,共1662.7万人。

    1962—1979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1776.48万人。

    1962—1979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人数1490.46人。

    感悟:毛泽东挥手我下乡,邓小平招手我回城。在历时十二年(1968-1979)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最高指示和大事件自始至终左右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完全是一场政治运动,是为了实现当权者政治目的而发动,发展和终结的。1978年秋,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三次讨论《知青问题汇报提纲》,一致认为知青上山下乡“四不满意”,农民不满意,人均耕地由2.61亩降至1.96亩。知青和家长不满意,生活不能自给,住房困难,婚姻困难(黑龙江30万人,江苏20万人)。城镇对口单位不满意,1975年全国派出带队干部9万多人,上海每年拿出200多万元。政府不满意,国家花了70亿,买了“四个不满意”。邓小平提出从经济角度解决知青问题,即符合经济规律,又顺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978年底,云南西双版纳知青的罢工、绝食、请愿,蔓延到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我们要回家”,“胜利大逃亡”,邓贤:“大潮很快退去,农场留下一片触目的空旷和荒凉。”大事件加速了中央的决策,十二年知青运动噶然终结。1981年,云南农垦从上年亏损1800万元,变为当年盈利4000万元。政治运动造成一场灾难,经济规律迎来农业发展的春天。

    本文作为2014博鳌知青论坛征稿,很不成熟。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学术研究,应以发掘历史史料为基础,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做研究。“无悔”和“有悔”对不同地域不同人来说,只要真实,都是对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许多课题值得研究,如:知青人数,政府如何决策,知青安置经费,知青生产生活,知青教育,知青婚姻,知青文学作品,知青画,知青受迫害,知青返城,等等。研究这些课题,没有一手史料,没法做。黑龙江省黑河学院知青研究所和云南省杨新旗编辑出版了《知青上山下乡大事记》,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在编辑《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资料选编》、《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资料选编》,崔永元工作室在征集全国的《知青访谈录》,黑河知青博物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西昌知青博物馆,上海知青博物馆,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等发掘收藏知青文物和史料。期待有更多的学者、青年和有志之士来关注和发掘知青史料,让我们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研究深入持久,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