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当前位置:首页 > 知青史料 > 文字 > 回忆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知青书信日记征集】做收集知青文物的有心人

    2022年 10月 28日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薛松鹤 点击:
    编者按: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全国各地知青研究会合作开展的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自今年4月份开展以来,获得了广大知青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们选择在各次会议中有代表性的部分稿件予以发表,希望能够推动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深入并有序

    编者按: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全国各地知青研究会合作开展的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自今年4月份开展以来,获得了广大知青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们选择在各次会议中有代表性的部分稿件予以发表,希望能够推动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深入并有序地开展。本文作者系上海赴安徽蒙城插队的上海知青,他有幸收集并珍藏了当年知青典型俞自由和赵国屏的两本日记,现在看来是弥足珍贵的,在本次华东地区知青日记书信交流会上,他表示今后要继续做一个收集知青文物的有心人。

    我在安徽蒙城插队落户近十年,曾一度下决心做扎根派,将青春献给农村建设。

    1978年底回上海后,虽在机关工作,仍心系那里的老乡,忘不了轰轰烈烈的蒙城知青岁月。

    我本人不写日记,书信也保存很少,但很有心收集其它同学的物件,尤其是蒙城“卫焦”战斗队的文物,因为这些大哥大姐曾是我在农村生活的崇敬者。“卫焦”意为保卫焦裕禄,这支战斗队由上海一些重点中学的红卫兵骨干于1968年8月组成。曾想去兰考继承焦裕禄的遗志,后因队伍中家庭出身不太好的居半而没去成。1968年12月,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后就去了贫困的淮北蒙城,市区乡办很关心,上影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录片摄制组、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社也多有造访。1973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报道了“卫焦”战斗队中朱集集体户的事迹,他们在俞自由,赵国屏两位同学的带领下,大搞科学种田,为朱集大队的发展作了五年规划,成为知青大有作为的典范。

    前排右二为俞自由,后排右二为赵国屏

    人民日报报道后的当年8月,俞自由就由蒙城县委委员,朱集大队书记提拔为蒙城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知青女县长,时年23岁。赵国屏是赵祖康(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民革上海市主委等职)的小儿子,从小喜欢生物。俞自由任县长后,赵国屏带领朱集的老乡和知青搞育种,置机械,修水利,发展副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农村的事业中,成为“卫焦”战斗队众多集体户中的一杆旗帜。

    当年的赵国屏

    我手中曾收集有俞自由(已病故)1974年的工作日记和赵国屏(现为中科院院士)1973年的个人日记,记录了他们当时的心路历程,非常珍贵。2018年凤凰卫视釆访赵国屏和我时,我曾拿给赵国屏看,他非常惊讶,这本五十年前的日记怎么会到我手中的?他翻看着,给记者说1973年发生的重大事情及当时他的心绪,我本以为他自己要留存,没想到他慷慨地说,既已流传到我手里,还是归我保存吧。

    当年的俞自由

    这两本日记究竟是怎么到我手中的呢?其实是朱集集体户最后离开的知青——小强给我的。那是1978底刮起回城风的时候,俞自由提干离开朱集,赵国屏考大学离开朱集,其他知青被回城风裹持着离开朱集,而小强为朱集知青十年的奋斗最终一走了之而感慨,他有心收集了书架上的部分书籍和被俞、赵遗弃的这两本日记,他准备回沪创作,写出这段历史故事,留下这段峥嵘岁月,后因身体的原因,没有圆滿完成。

    现在,小强还在卧床养病,当他得知我在收集知青的文物,特别是看到我制作的知青历史短片后,对我特别信任,把他手中的知青书信,知青日记及当年的报刋文件等资料都交给了我,实际上他是把对那段历史“不记录好不甘的心”交给了我,我会对他以及这些知青资料尽责的!

    知青的历史知青有责任收集,知青的故事通过不断的收集可以得到传承。我欣慰我自己是一个知青文物的热心收集者,我会努力地把这件事做下去。

    作者简介:薛松鹤,上海市复兴中学1969届毕业生,1970年初赴安徽蒙城插队,1978年底回沪,在宝山区人民政府工作至退休。多年从事知青活动,收集了大量的知青资料,喜欢知青影视的拍摄制作。(资料提供:李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