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那年,我为研究会五周年宣传片写策划案

    2021年 06月 14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林嗣丰 点击: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退休已逾十年,回上海定居也近十年了。这十年正好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的十年。 2021年新年伊始,接到张刚先生和马琳老师发来的微信,通知我去研究会办公室开会。一位是研究会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会长,一位是研究会的副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退休已逾十年,回上海定居也近十年了。这十年正好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的十年。2021年新年伊始,接到张刚先生和马琳老师发来的微信,通知我去研究会办公室开会。一位是研究会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会长,一位是研究会的副秘书长,还是我们杂志社的主编,两位研究会的领导双双发来通知,可见会议的重要性。于是,我提前来到研究会办公室,却发现好几位会员到得更早。

    会议开始后才知,原来是要商讨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活动的相关事宜。诸多事宜中包括要为十周年写一个宣传片策划案的任务,并把它交给了我。之所以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是因为五年前研究会成立五周年时,那个宣传片的策划案是我参与写就的。这勾起我对那次撰写策划案情景的记忆。

    那是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接到时任研究会副秘书长的马琳老师的来电,要我去位于上海游泳馆一侧的奥林匹克酒店(现因建体育公园已拆除)开会。奥林匹克酒店离我的居所较近,半个小时即可到达,所以我很早就到了酒店。趁其他人还未到,我就在酒店里逛。酒店环境不错,我也很放松,心想,开会嘛,带个耳朵就行了,最多会后再写个报道,很轻松的事。等我重新回到开会场所时,才发现参加今天会议的竟然只有四个人:除我外,还有时任会长阮显忠、副秘书长马琳和我们《知青》杂志的另一位编辑庞继远。都说消息短小则后面隐藏的事情就大,同样,与会的人少说明会议内容一定重要,我不免紧张了起来——这到底是开什么会?果不其然,今天的会议内容非常单一,就是讨论为研究会成立五周年撰写宣传片策划案的事,并要求我和庞继远两人各自起草一份,下周各自捎方案再来此碰头,做最后决定。

    接到任务我赶紧推辞,一则我不是研究会的成员,做这件事“名不正,言不顺”;二则我对研究会五年来的活动一无所知,让我写实在是勉为其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我还不是巧妇。自退休以来我一直有个想法,不会再去加入什么“组织”了。在职时被一些组织的“婆婆”们管手管脚的,做事放不开手脚,自己想做的事许多都做不成,弄不好还要挨批,吃力不讨好。好不容易退休了,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何必再自讨苦吃地去找个新“婆婆”呢?记得刚退休时在常州参加了一次摄影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组织者说是凭此可以加入市摄影协会的,我想都没想就放弃了。所以虽然回沪后先后在《黑土情》杂志和《知青》杂志任编辑,却从没想过要加入研究会。现在要我为研究会写宣传片策划案,第一反应自然是推辞。但阮会长和马琳老师死也不松口,给了我一堆文件,说,不了解可以回去看了写。我这人心软,见不得人家说好话,无奈之下只得接手,但心里存有以庞继远老师的方案为主、自己当个配角的想法。

    也许是因为属牛的原因,基因里有“认真”的属性,同时还常常愿被鞭子催着。回到家就开始捉摸这策划案的切入口。策划案内容多,份量大,但切入口一定要小,题目一定要醒目,要能够让观众一看立马就了解重点。我把马老师给我的文件一份份一页页细细看来。当我读到研究会的使命时,一下子就开了窍:“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上山下乡的历史资料、文化成果。”于是脑子里很快就出现了四个字:“岁月留痕”——研究会不就是做着为那段共和国历史上重要一页留痕的工作吗?。由此设题目、定主题。与此同时,开场白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虽已步入老年却永怀一颗年青的心,他们曾将自己的青春岁月留痕在了共和国的土地上。这个群体有个响亮的名字,叫‘知青’。在上海,有这样一个社团,一批步入老年的人们正辛勤地为那个永远年青的群体,在记录、研究、延续着那个永远不老的岁月,让它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个社团就是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策划案的其他流程也由此一挥而就,初稿顺利写成。

    我把初稿发给了阮会长和马老师。下一周碰头时,阮会长已经把它打印成文,每人发了一份。他让我和庞继远分别将自己的设想说一下。庞老师是诗人,他的策划案充满了诗意。听完他的介绍,我心想:就是他的了,多么好的设想,又多么充满情感的策划,一定能够赢得领导的认可的。接着,我也把自己的设想说了,主要是说明为何定这主题、选择这个切入口。也就是想走个流程,表明我按要求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应该由庞老师做后续工作了。没想到阮会长他们却看中了我的方案,指示我回去按原有方案予以补充和充实,并融入庞老师方案的长处,形成最后的方案。真没想到。领导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到了一个编外人员的手中,我成了最后的落实者,历史真的开了一个大玩笑!

    揣着领导的信任,回家后我再次翻阅了研究会的那几份文件,又仔细看了庞老师的方案,感染着他的激情。我把自己的初稿又从头到尾读了一篇,对它进行了修改和充实。方案按“研究会的成立”“研究会的工作”和“研究会的影响”三部分铺陈,从“成立的背景、成立前的活动、研究会的宗旨和使命”写起,详细介绍研究会成立后所做的“收集整理上山下乡的历史资料”“知青文化、知青精神的研究”“知青文化的弘扬”等工作,脉络清楚地介绍了研究会成立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最后,以庞老师的风格,用诗一样的语言作结:“五年的时光转瞬而逝,五年的岁月弹指一挥,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五年中,上海知识青年历史研究会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广大知青的支持下,在收集整理知青资料、研究开发知青文化、提炼传扬知青精神上做出了众多的成绩。岁月在此留痕,知青永远年青。”既与开场白相呼应,又留下了展望未来的余韵。

    策划案修改完毕,我把它发给了阮会长,就再也没去关心过。因为尚不是研究会会员,也就没有参加研究会成立五周年的相关活动,所以也不知道策划案的后续结局如何。后来我在研究会网站上才看到了根据此方案拍摄的片子。也是后来才知道,王礼民等会员花了很多的心血,对那份策划案进行了二度创作,写成了分镜头,寻找、拍摄了研究会成立前后的许多珍贵图片和视频,经过多次的编辑、组合,才有了最后颇俱震撼力的宣传片。

    那以后,我从马琳老师手中接过了《知青》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了常务副主编,在研究会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栏目编辑的大力协助和广大知青朋友的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这几年杂志的编辑与出版任务。我还在马琳、方韧两位副秘书长的介绍下加入了研究会,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亲眼目睹了研究会在各级领导关怀下前行的成长过程,亲自参与到了研究会的各项活动中,对研究会的工作成就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这次领导二度交办宣传片策划案的任务时,我便欣然接受了。

    回去后,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了研究会的各种文件,查阅研究会的大事记,写出了初稿。在张刚副会长的主持下,广泛听取了同仁们的意见,按“蓄势萌发”“破土生长”“枝繁果硕”的脉络,把研究会比作一棵大树,突出研究会学术研究的特色,反映研究会十年来的成长过程和累累硕果。这次撰写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把策划案尽可能地撰写详尽,便于做片子的同仁进行二度创作,撰写分镜头。现在,此方案经过四轮的反复正在继续完善中,而王礼民、宁志超等几位视频、摄影会员正在对片子收集相关资料,为最后的制作做着认真的准备。希望能够再次拍出具有震撼力的宣传片子,为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作者原黑龙江兵团五师46团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