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我在农场办小报

    2018年 02月 21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祝天泽 点击:
    我是上海市光明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3月赴黑龙江格球山农场务农。存i车队里烧讨开水。养过马,打过杂。由于自己是农场数千名知青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又被当地《黑河日报》采用过数篇稿件,在农场打响了报道工作的第一炮,农场宣传科在物色人选担任小报

    我是上海市光明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3月赴黑龙江格球山农场务农。存i车队里烧讨开水。养过马,打过杂。由于自己是农场数千名知青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又被当地《黑河日报》采用过数篇稿件,在农场打响了报道工作的第一炮,农场宣传科在物色人选担任小报《格球山通讯》主编时,选中了我。

    当年7月我走马上任。《格球山通讯》是一份油印小报,不定期出版,主要报道知青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反映他们的需求与呼声。为了办好这张小报,我给上海的父母写了一封信,让他们寄一些字帖、写作知识和小报样本过来。入夜,知青们都睡了,我还在灯下练字,仿宋体、楷体、隶书、魏书、黑体,我反复地练习。对于上海寄来的几张小报,我反复琢磨着它们的内容与排版格局,构思着如何把我们的小报办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为广大农垦战士爱读、欢迎。

    当时农场知青来自四面八方,有哈尔滨、齐齐哈尔、鹤岗、天津、上海等地。由于地方派性严重,经常发生群殴事件,几次把人打伤,严重影口向了团结安定和农场生产。甚至有人喊出了“把xx地方青年赶出农场"的口号。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格球山通讯》上连续发表了我写的几篇评论“知青问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团结起来搞好生产”等,同时刊登各地知青代表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要求大家消除派性,团结起来搞好生产。由于农场领导反复做工作和连队骨干带头,地方派性渐渐消除,出现团结奋斗、热气腾腾搞生产的局面。.

    当年11月,农场下了一场大雪,把正在收割的苞米严严实实盖了起来,有的经不起冷冻烂在了地里。农场党委发出了“争分夺秒,雪地抢粮”的号召,我白天和大家一起冒严寒抢收苞米,晚上回到办公室写报道、刻腊纸,第二天付印后通过各分场通讯员把小报送到连队战士们手中。我们还通过广播宣传知青们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经过两个月的顽强拼搏,被大雪掩盖的粮食大都抢了回来。

    当时连队生活十分艰苦,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居住条件也不太好。一些知青经不起艰苦环境考验,有的要求家长寄这寄那,有的甚至打退堂鼓想回城不干了。为了消除知青们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农场、扎根农场的思想,我利用《格球山通讯》的一角摘发了一些家长与子女的通信。一位父亲在给儿子信中说:你要我给你寄大米和肉罐头,我不能答应,这是一种特殊化的表现,影响不好。希望你能经得起艰苦环境的考验,注意磨练自己,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出人才。一位天津知青在信中说:想想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时苦不苦?我们来到千里冰封的北疆不是来享福的,而是来吃苦的,是来锤炼红心的。知青朋友们:艰苦环境吓不倒我们,继续干下去,迎接我们的是灿烂的明天!通过宣传和各方面的工作,稳定了大家情绪,有的跑回城市的知青重新回到了农场。

    我在办小报的同时,还把一些较有质量的稿件投寄给报社,5年中陆续有近百篇稿件见报,我也因此被评为黑龙江省农垦局模范工作者。

    1979年,在知青大返城浪潮中,我顶替母亲的工作回到了上海,不久就被一家报社录用当上了记者。而今回想起来,正是农场那段办小报的生涯,提高了我,锻炼了我,为我后来成为新闻工作者打下了扎实基础。

    (作者原黑龙江格球山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