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当前位置:首页 > 知青人物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殒命轱辘滚河

    2015年 06月 09日
    来源:《生命记忆》 作者: 点击:
    1973年6月中旬,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发生了一起死亡事故,两名被誉为“铁姑娘”的女知青,葬身轱辘滚河,她们是: 杨淑兰 ,女,汉族,天津知青,1951年1月出生,天津市西南楼中学1967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9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师直工程连,任

    1973年6月中旬,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发生了一起死亡事故,两名被誉为“铁姑娘”的女知青,葬身轱辘滚河,她们是:

     

    杨淑兰,女,汉族,天津知青,1951年1月出生,天津市西南楼中学 1967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9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师直工程连,任班长,后调制材连,任排长。她带领战士完成多项艰巨任务,做出优异成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排被1师党委授予“铁姑娘排”荣誉称号。遇难时年仅22岁。

     

     沈红宝,女 ,汉族,上海知青,1951年12月出生,上海市芷江中学1967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4月29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制材连(孙吴),是铁姑娘排的副班长,共青团员。因公殉职时年仅22岁。组织上根据其身前申请追认为中共党员。

     

    铁姑娘,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名词,是对那些意志坚定,勇挑重担,并且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女性的褒奖,是对温柔贤淑传统女性的颠覆。在毛泽东“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诗景意涵的影响下,多少女子豪情奇志,堪与男性争强,出现了吕玉郝建秀郭凤莲等一批代表人物,第一代知青中邢燕子侯隽等也榜上有名。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也有许多铁姑娘。杨淑兰、沈红宝就是兵团1师党委命名的“铁姑娘排”的排长和副班长。

    杨淑兰、沈红宝两个姑娘,衣着简单,不施脂粉,梳双辫、留短发,极具“文革”时代的女性特征。艰苦繁重的劳动,使她们从城市小女孩变成了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的“假小子”,说话大嗓门,行事一阵风,只恨不能膀大腰圆,肩宽背厚了。

    1968年10月,杨淑兰从天津来到北大荒时,只有17岁。她被分到地处黑河地区孙吴县的兵团1师师直工程连,任务是搬砖、运沙、盖房子。

    杨淑兰中等身材,圆圆的脸蛋,一笑两酒窝,在家是个乖乖女。她和大多数女知青一样崇敬英雄,学习英雄。一到连队,就横下一条心,非好好锻炼,做出成绩来。很快,她当上了班长。

    转年春天,杨淑兰带领全班10余名女战士到河床挖沙子。北大荒的初春尤其的冷,干枯的河床里,沙子冻层有1米厚。人们不断挖刨后,形成一个个大窑洞,要经常打眼放炮,把沙层崩松后才能装车运走。这些女战士,和男子汉一样,轮锤扶钎,打眼填药、点火放炮,样样在行,从不惧怕。

    杨淑兰是个心细的人,最危险的工作总是留给自己。那时候的炸药质量不好,常会出现哑炮。排哑炮时,她不许其他战友帮忙,自己冒着危险进入沙洞,仔细观察分析,然后小心翼翼地挖开炮眼,取出雷管,重新插紧或更换新雷管,再堵好炮眼,点燃导火索,最后迅速撤离。直到排除了危险,才让战友们进去干活。

    杨淑兰的班完成任务好,多次受到连队表彰,她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杨淑兰调到师直属制材连,受命组建女排,并担任排长。此时,沈红宝也从上海来到了制材连,在女排担任副班长。此后,女排转战呼玛大兴屯、平顶山林场等地,与男排并肩战斗,担负起了为1师师部营建装运木材的任务。

    在林区装运木材,可不是一般的活儿,将粗大的原木归楞、装车,七尺大汉都有打怵的,何况小女子? 姑娘们说 :“我们也有一副肩膀两只手,一副杠子四条腿”,不能让男排比下去,大有 “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抬木头时,杨淑兰总是抬头杠或二杠,而且她大肩小肩(即左右肩)全都行。肩膀磨破了,她不在乎,出了血,她也不吱声,咬咬牙挺过去。日子久了,她的后脖梗子上压出了很大、很厚的一块肉疙瘩。战友们心疼她,她却戏称“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沈红宝与杨淑兰一样,也是重活、累活、脏活抢在前面,把困难留给自己。战友们记忆犹新的是她常挂在嘴上的话:“我来吧”。

    1970年冬季在龙镇,抬原木装火车。女排的姑娘们冒着严寒,喊着号子踏上几米高的三级跳板,协助男排圆满完成了抢运任务,受到了师后勤部的嘉奖,1师党委命名她们排为“铁姑娘排”。《兵团战士报》介绍了她们的事迹。

    1973年6月中旬的一天,女排在红光营砖瓦连劳动。搬砖、运砖、装车,又是一场超强度的重体力劳动。姑娘们一如既往地开展劳动竞赛,你追我赶,挥汗如雨。在女排,干部要比战士干得多,歇得少,这是多年来养成的好传统。那天劳动休息时,班排长不顾劳累,像往常一样为大家服务。杨淑兰和沈红宝结伴去给大伙打饮用水。

    砖瓦连附近有一条河,名叫轱辘滚河。单听此名,就非同一般,它流经地域高低起伏,看似清澈,却暗流涌动。直到今天,仍然是黑龙江省一条重要的治理河流。 

    杨淑兰和沈红宝拎着水桶,向轱辘滚河走去。河岸在湍急的河水冲刷下,如刀切般陡峭。从这样的河里取水,难度不小。两个姑娘来到河边,她们用扁担钩子勾着水桶,伸到河里打水。水桶受激流冲击,一桶水死沉死沉的,一个人根本拉不住,她们只好半桶半桶地打。一只桶装满后,又勾着另一只桶伸到河里,激流一下子就把水桶灌满了。于是两人合力拉住扁担,往岸上拽。手一使劲,四条腿也同时用力蹬着河岸。突然,脚下的土块断裂,顷刻坠入河中,被激流卷走,冲向下游。

    休息的战友们等了好久也没见排长和班长回来,跑到河边去找。看到河边只剩下一只水桶,大家意识到出事了,立即向连领导报告。营、连马上组织搜寻打捞。第二天,电闪雷鸣,大雨如注,人们没有停止搜寻的脚步,甚至组成人墙手挽手地在湍急的河流中搜索。直到第三天,才在很远的下游发现两位姑娘的尸体。

    杨淑兰和沈红宝殉职后,连队举行了追悼会,营部和师后勤部派人参加了悼念活动,并献上花圈。杨淑兰的哥哥姐姐,沈红宝的父母亲分别从天津和上海来到北大荒泣别亲人。1师党委根据沈红宝生前的申请和一贯表现,追认她为中共党员。战友们把她们葬在赵光红光营砖瓦连的附近。而现在,墓地早已被当地居民夷为平地。

    两位铁姑娘是那个年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女知青的典范。

                           (刘宏海根据天津知青王大林、刘辉提供的资料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