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

    ——评电视连续剧《知青》

    2015年 02月 10日
    来源:研究会会刊 作者:杨剑龙 点击:
    —— 评电视连续剧《知青》 杨剑龙 由梁晓声编剧、张新建执导的 45 集电视连续剧《知青》由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赞赏者认为“是一部在历史记忆中展现美好人性的大戏” [1] ,批评者认为“粉饰了知青生活,没有揭示出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
    由梁晓声编剧、张新建执导的45集电视连续剧《知青》由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赞赏者认为“是一部在历史记忆中展现美好人性的大戏”[1],批评者认为“粉饰了知青生活,没有揭示出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2]。究竟如何评价电视剧《知青》?该电视剧的价值何在?如何评价电视剧《知青》的长与短?

    一、“蹉跎岁月”与“血色浪漫”

    1968年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发表后,“据粗略统计,‘文革’期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在2000万人左右”[3]1981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的《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宣告了知青运动的终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构成了共和国多难历史的重要一章,知识青年也已经成为一代人身上的烙印。

    在知青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中,呈现出“蹉跎岁月”与“血色浪漫”两种倾向,前者以沉重悲惨的基调反映知青生活,以控诉的方式展示知青们的蹉跎岁月,如《蹉跎岁月》、《雪城》、《年轮》、《今夜有暴风雪》等;后者以写实与浪漫结合的基调展现知青生活,以温馨的笔触呈现特殊年代的激情荡漾,如《血色浪漫》、《北风那个吹》、《红颜的岁月》、《小芳》等。“蹉跎岁月”类的电视剧受到了观众更多的认可,而“血色浪漫类的电视剧往往受到观众的批评,批评的指向大多针对电视剧中的浪漫色彩、温情表达。对于这两类知青题材电视剧的评价大多集中在“青春无悔”还是“青春有悔”方面,集中在是清算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还是粉饰知青苦难岁月。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了,曾经的知青们渐渐步入老境,其实对于这场运动的基本否定已是一种共识,与最初对于知青运动的愤懑控诉不同,经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积淀人们对于这场运动的认识与思考更为理性更为深入了,不再对于这场运动作简单化的否定与控诉,而从特定年代的政治经济、人口迁徙、城乡互动、文化交流、人格塑造、精神传统等方面思考,对于知青运动的学术研究也日益拓展走向深入。

    电视连续剧《知青》是在对于知青运动的思考与认识日趋拓展与深入背景下出现的,其显然与以往的“蹉跎岁月”类的电视剧截然不同,呈现出将“蹉跎岁月”与“血色浪漫”相交融的倾向,既关注“人生的层叠波澜”、“战友的生死相牵”,也关心“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4]

    在谈到电视剧《知青》时,编剧梁晓声说:“这是一曲挣脱暗影的青春之歌!”[5]他说:“一部好的作品,根本不取悦任何观众。《知青》不是商业片,这只是在尽我们的文艺责任、文艺自觉。如今风花雪月、穿越宫斗充斥电视荧屏,我只想在观众面前呈现一部好作品,一部大众渴望的非娱乐的作品。这也是我在用我的方式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而《知青》中确实有一点理想主义,但即使别人都这么说,我还是坚持把人性中的温暖传递出来。”[6]“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成为作家梁晓声创作电视剧《知青》的初衷,在挣脱暗影的青春之歌的抒写中,电视剧《知青》呈现出与“蹉跎岁月”类的电视剧迥异的倾向,在艰难曲折中有着执著与追求,在磨难坎坷中有着温馨与真情,在生死相牵中有着理想与坚守,电视剧《知青》成为“一代人的追忆”[7]

    二、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

    电视剧《知青》的构思在整体上采取上山下乡的顺时序方式,以北大荒农场和陕北插队两个主要空间讲述知青故事,在赵天亮和周萍、赵曙光和冯晓兰,孙曼玲和齐勇、孙敬文和蔡苗苗等的爱情故事中,展现知青生活的坎坷与磨难、关爱与温馨,呈现出在非人道时代背景中人性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

    电视剧《知青》在对知青成长过程的叙写中呈现出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该剧避开了以往对于知青生活描写的凄惨与无奈的色调,在近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写出知青们奋斗与成长的历史。这些迈出校门受到“文革”影响的知青们,在北大荒农场和陕北农村严酷的生活中,经受了磨练、得到了锻炼,从初到农村的稚气冲动,到十年后的成熟老练:赵天亮由下火车的冲动打架,成长为冷静勇敢的戍边战士;赵曙光由陪伴女友冯晓兰插队陕北农村的知青,成长为坡底村的党员干部;周萍由怯懦自卑的资本家女儿,成为坚韧顽强的兵团战士;孙曼玲由语录倒背如流的红卫兵,成长为仗义任侠的女班长;齐勇由因弟弟之死而冷漠无情者,成长为热情豁达的兵团排长……在知青们成长过程的叙写中,呈现出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千里迢迢奔赴北大荒的知青们,那种戍垦边疆守卫国防的决心,那种建设北大荒为人民多生产粮食的向往,成为知青们青春之歌的理想旋律。离开家乡来到坡底村的知青们,那种为改变山村落后面貌的努力,那种为解决民生疾苦奔走的作为,成为知青们插队生涯的璀璨华章。

    电视剧《知青》在艰苦卓绝生活的描写中关注着人性中的美好与温馨。该剧生动地展现出知青们生活的艰苦卓绝:大雨滂沱中来到北大荒的长途跋涉,滂沱大雨中北大荒的龙口夺粮,维生素A严重缺乏导致的“雀盲眼”,冰天雪地遭遇野狼的惊险,在边防路上遇到黑熊的危险,中苏边界严阵以待的紧张,都展现出北大荒知青生活的艰辛。陕北坡底村的严重缺水极度贫困,坡底村和坡后村为冰块归属发生争执,大暴雨中坡底村面临山体滑坡的险境等,都展现出插队知青生活的困境。编剧在对于知青生活困境的描写中,着力描写人性的美好:白桦林火车站站长杨秉奎对资本家女儿周萍的同情和帮助,吕东阳团长夫妇为治疗知青们的雀盲眼四处奔波,吕东阳给梁喜喜和老站长杨秉奎热心做媒,坡底村支书王长河对插队知青的关心,韩奶奶为发病的冯晓兰针灸……在该剧中,青年男女的恋情成为该剧最具温馨色彩的情节:偷偷爬上北大荒火车的黑五类子女周萍,在去七连的路上崴了脚,赵天亮背上周萍,他们在交往中逐渐产生了感情。冯晓兰的父亲和赵曙光的父亲是战友,她父亲在文革中被人批斗被抓走,她听到喇叭声就会犯病,赵父让赵曙光跟着冯晓兰一起插队,方便照顾冯晓兰,他们俩之间日久生情。孙曼玲的父亲和齐勇的父亲是同事,却分属不同派别,因孙曼玲的哥哥失手将齐勇的弟弟推下楼摔死,两家结下怨仇,在兵团中孙曼玲与齐勇逐渐解开了怨结,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该剧中真情与恋情情节的描写,使剧作洋溢着人性中的美好与温馨。

    电视剧《知青》展现出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知青们遭受的磨难与摧残。在北大荒第七连知青生活中,男知青李大同独自离队追逐野兔,失足掉落水坑溺死。知青张敢峰在洪水中为抢救国家财产壮烈牺牲。老师宋启哲因为反革命罪被关押,张靖严也被找去接受调查。七连去海边寻找海带医治雀盲眼时,大风大雨中知青付正为营救回乡知青李鸽的儿子涛涛而牺牲。知青张靖严因写了几首悼念周总理的诗而被公安抓走。孙敬文在山坡上工作时,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中身亡。在中苏边防,女战士们捕鱼时不幸落水,有一些女战士殉难,鲁楠因为救人而牺牲。在陕北坡底村插队的知青们,遭到更多的磨难。县革委会杜主任、公社革委会主任牛川河成为压制摧残知青的主要人物,他们要求坡底村对冯晓兰进行思想教育,他们认为坡底村藏匿了很多违背红色思想的问题,他们严查坡底村私买私卖拖拉机和编卖草席子的事,他们撤消了在坡底村党支部马川的职务,知青赵曙光为村民谋福利而被关起来反省,他们指挥县革委会的人搜出了私藏在坡底村的外国名著,他们软禁了王长河,将知青武红兵以“现行反革命”列为重点审讯对象。剧作中知青们遭遇到的种种磨难,说明了剧作家并未粉饰知青生活,只不过用了更为平常的语调描述罢了,没有了过去义愤填膺的血泪控诉而已。

    三、朴实恢弘的艺术风格

    电视剧《知青》以日常生活的书写方式、知青群像的勾勒塑造、朴实恢弘的艺术风格,在“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中,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知青生活和知青运动。

    编剧梁晓声并非想撰写一部英雄史诗,他以日常生活的书写方式反映知青生活,虽然剧作中有极“左”色彩的吴敏、李君婷、高卫东,有压制知青的县革委会杜主任、公社革委会主任牛川河,但是该剧并未将他们列为根本的矛盾冲突,编剧将对于知青日常生活的书写作为剧作的主要内容,在对于北大荒兵团、陕北坡底村插队生活的描写中,力图全景式地展现知青生活。在对于知青生活的描写中,作家也并未执意关注扑灭山火、勇斗洪水等重大事件,却关注知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抵达北大荒后的长途跋涉,连长和指导员的割麦竞赛,知青们割麦后的满手血泡,知青们藏着偷偷买来的世界名著,知青们哄闹争抢徐进步用药瓶装的糖果,知青们收割时扛大豆比赛,兵团知青们排演文艺节目,众知青排队买票回乡探亲,知青们边防日复一日的驻守,兵团公开投票选举上大学的人员……这些琐碎又普通的日常生活,构成电视剧《知青》的书写方式、主要内容。

    虽然电视剧《知青》中赵天亮、赵曙光、周萍、冯晓兰等人成为主角,但是剧作家描写了众多有个性的知青人物,勾勒塑造了诸多知青的群像,除了赵天亮的血气方刚热心聪慧、赵曙光的睿智清醒勇于担当、周萍的真诚改造吃苦耐劳、冯晓兰的热情坦诚温柔恬静,剧作中有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孙曼玲的仗义任侠冷静老练,孙敬文的活泼稚气勇敢率真,齐勇的胸有城府临危不惊,徐进步的慢条斯理出语惊人,吴敏的崇尚革命上纲上线,武红兵的暴躁率直据理力争,谢菲的机智聪慧乐于助人,李君婷的执拗坦率热情天真……这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形成了剧作中的群像,他们在北大荒的辛勤耕耘中,在坡底村的插队生涯中,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呈现出青春的朝气、鲜明的性格,使该剧成为“一曲挣脱暗影的青春之歌”

    电视剧《知青》具有朴实恢弘的艺术风格,主要呈现在朴实的叙事方式和恢弘的场景设置。梁晓声以“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的精神,叙写知青们上山下乡的生活,以写实的笔触展现知青们的生活,用日常生活的书写方式全景式地展现知青们的追求与苦恼、艰辛与执著,他不刻意构想知青们的英雄业绩,他不着意营构剧烈的矛盾冲突,而在似乎平常普通的生活中展现知青生涯的各方面,虽然在知青们的生活中总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由于家庭宿怨导致的冲突,或由于家庭出生引发的矛盾,但是该剧在整体上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荡气回肠的冲突,朴实得如同陕北高原的黄土,深邃得像北大荒的黑土。该剧将主要背景置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沟壑层叠的黄土高原,并拓展至内蒙古辽阔的草原、浩淼无垠的海边,就给电视剧奠定了恢弘的背景,剧作中北大荒龙口夺粮的场景、风雪中边防巡逻的情景、风雨中海上救人的情节、黄土高原一览众山小的景观等,都使该剧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恢弘风格。

    虽然电视剧《知青》在细节上仍然有许多值得推敲之处:如劳动场景中知青们的衣着过于干净、没有补丁,如知青们有的语言缺乏当时时代色彩,如内蒙古草原和山东海边生活描写使该剧显得拖沓等,但是从整体上看,电视剧《知青》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上山下乡运动,生动地描写了知青们的生活,梁晓声在“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中,“把人性中的温暖传递出来”,成为“一代人的追忆”,“是一曲挣脱暗影的青春之歌”。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720日,有删改



    [1] 伊伟慧《对特殊岁月的温情表达:电视剧〈知青〉专家研讨会综述》,《光明日报》201265

    [2]李悦《〈知青〉粉饰了知青生活》,《羊城晚报》2012610日。

    [3]1978  知青返城从版纳开始》,见《云南网》20081014日。

    [4] 引自电视剧《知青》主题歌,王敏作词、栾凯作曲。

    [5] 廖翊《挣脱暗影的青春之歌——梁晓声谈电视连续剧〈知青〉》,《珠海特区报》2012615

    [6]贺沂沂《梁晓声再写知青:用我的方式守护一份历史和责任》,《金陵晚报》201261日。

    [7]引自电视剧《知青》主题歌,王敏作词、栾凯作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