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我在你的泪光里

    ——记知青伉俪张新民、唐桂娣

    2018年 06月 09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吴佩珍 点击:
    打开电视,突然听到熟悉的旋律,是《共和国之恋》!突然看到熟悉的身影——张新民、唐桂娣!电视里正在播放《我要上春晚》第12 期,就是这首《共和国之恋》,陪伴了他们四十年,无论快乐幸福、还是病痛苦难,只要唱起这首歌,他们的手就握到了一起。驱车近一


    打开电视,突然听到熟悉的旋律,是《共和国之恋》!突然看到熟悉的身影——张新民、唐桂娣!电视里正在播放《我要上春晚》第12 期,就是这首《共和国之恋》,陪伴了他们四十年,无论快乐幸福、还是病痛苦难,只要唱起这首歌,他们的手就握到了一起。驱车近一小时,来到浦东周浦张新民的家,二宝一厅的居室宽敞明亮,一抬头,看到南阳台竟然挂着几十把小提琴,让我震惊,张新民的话更让我震惊:“我是做小提琴的!” 

    情意浓浓

    张新民,生于1951 年,是哈尔滨市第七中学68 届初中毕业生。他从小在艺术氛围中长大,母亲在美术社工作,画画是她的强项;父亲在刻字社工作,写一手好字,哈尔滨比赛写大字,父亲总能拔得头筹。家里三兄弟,张新民排行老二,哥哥在部队,张新民完全可以不下乡,是满腔热血,让他义无反顾奔赴黑龙江,成了兵团一师三团二十八连一名战士。

    唐桂娣,生于1950 年, 是上海市光辉中学68 届初中毕业生。父母亲一连生了六个女孩,重男轻女让他们又生了两个男孩,兄弟姐妹八人, 唐桂娣排行老二。多子女的工人家庭,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有的人音乐细胞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唐桂娣从小就喜欢唱歌,没人教她,小小年纪就能把歌剧《江姐》全剧唱下来。因为家境贫困,毛主席一挥手, 她毅然去了边疆,成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二十八连的战士。

    同在一个连队,却互不相识。第一年“八一”建军节搞联欢演出,张新民的节目是小提琴独奏《白毛女》选段,唐桂娣的节目是独唱《蝶恋花》、《见到你们总觉得格外亲》。年轻时的唐桂娣非常漂亮,是连队一枝花,歌喉又那么清亮,让张新民一下子注意到她,从此,长在心里,再也拔不出来,只要到大食堂开会,张新民的眼睛就时时偷看唐桂娣,却无法接近她。聪明的张新民让朋友转弯抹角传话给唐桂娣,他人好,家庭条件也好,可唐桂娣根本没把张新民放在眼里,张新民长得不英俊,眼睛还那么小。1971 年,张新民要离开二十八连调到团部宣传队去了, 他心里突然觉得放不下唐桂娣, 临走之前,跑到水房,找唐桂娣借个洗衣大盆。唐桂娣天生善良,想都没想,就把大盆借给他了。还盆的时候,张新民往她手里塞了一本小笔记本, 笔记本上写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隔山隔水不隔心,东西南北是舞台,永远歌唱祖国情” 四句话,依依不舍地去了团部。送出了笔记本,好像抛出了一根红线,当张新民寄出的第一封信就有了回信,让他喜出望外。从此,书信往来,两人越走越近了,一晃又是一年多。当团里要招募独唱演员时,张新民立即推荐了唐桂娣,使唐桂娣得以顺利调到了团部宣传队。渐渐地大家看出了他们的恋情,两人干脆公开谈恋爱。

    其实唐桂娣父母并不同意他们谈恋爱,觉得张新民是花花公子,怕唐桂娣上当受骗,但是音乐让他们越走越近。在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岁月里,张新民常常把红歌当情歌唱,第一次从苏联电台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喜欢得不得了,学会了就拉给唐桂娣听,唐桂娣听得入了迷,太好听了。一些人说他们那是资产阶级情调,封资修的一套,不让拉,这给张新民很大的压力。性格刚烈的他我行我素,干脆带着唐桂娣离开兵团远走高飞,回哈尔滨了。这让宣传队傻了眼,拉琴的、唱歌的跑了,影响演出,团里只好派人去哈尔滨把他们找回来,无奈此时两人已是情意浓浓。后来,当中央电视台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张新民激动得哭了,他流着眼泪说:文革结束了,好日子来了!

    扎根边疆

    1975 年底,文工团解散了, 两人回到二十八连,开始下大田干农活。张新民铡草,唐桂娣铲地,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生活艰苦,可他们不在乎,有甜蜜爱情感觉很幸福。1977 年, 兵团动员知青扎根边疆,他们是连里第一对恋人,连队就张罗他们结婚,指导员亲自当证婚人。说起结婚,两人都很激动, 这是他们的初恋,一生都难以忘怀:连队为他们小房布置一新,院子的篱笆上挂起了红灯笼,大红“喜”字贴在大门上、窗户上、床上,处处充满了喜气。知青们送来了贺礼:红纸包着两元、三元、五元,也有的送一支水笔,一条毛巾、一只脸盆等等的。他们买了喜糖请大家吃,对这第一对结婚的知青,连队格外重视,特地在食堂办了两桌酒席,做了十多个好菜,他俩笑着告诉我:“两桌喜酒只付了13.8 元钱”。闹新房时知青们几近疯狂,欢声笑语冲破了屋顶。要扎根边疆就得有根啊!婚后,好容易有了宝宝,让他们无比兴奋,这是全连队的新生命啊!说起生孩子,夫妇二人你一我一句说起来,头一句就是:“副连长是我的大恩人,一辈子都感激他!”原来,那天唐桂娣肚子疼要生孩子了,张新民拔腿去找连领导,连里马上安排拖拉机,准备送医院,但大冬天要发动拖拉机就必须先烧火烤车。而亏得副连长太太为了万无一失,及时找了个接生婆,守着唐桂娣,果然,拖拉机还没有发动起来,宝宝就已经生下来了。

    艰难生活

    1979 年,随着知青大批返城,张新民顶替父亲回到哈尔滨,唐桂娣想顶替妈妈回上海, 可是办手续的高潮期过了,加上已婚不能顶替,唐桂娣只能带着孩子回上海,跟张新民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母子俩的生活,除了依靠哈尔滨张新民寄钱外,也得到娘家的资助。幸好,分居整整两年后,唐桂娣调到了哈尔滨张新民的单位, 尽管属于大集体, 月薪只有三十六块,但是,三口总算团聚在了一起。

    张新民家在哈尔滨南岗区只有一间房,于是,张新民父母在房中拉了一块布,布帘后面再安了一张床,这就是张新民、唐桂娣三口的新家。后来由于张新民同学的帮忙,他们才从父母那里搬了出来,租到了一间能做饭的地下室。地下室很潮湿,不见阳光,可三口之家总算能独立地生活在一起,感觉幸福满满。妹妹、妹夫、妈妈来哈尔滨探望,说地下室不好,阴暗、潮湿,容易生病,会得关节炎,建议让母子俩还回上海居住,但张新民不愿意三口之家再次分开,于是,化了五百元,把地下室买了下来。从此,在这没有阳光、阴暗、潮湿的房子里,他们一住就是十年。

    两人所在单位均属哈尔滨二轻局下属的大集体,虽然,物资条件艰苦,但是,精神生活精彩,因为才艺使他们成为哈尔滨市二轻局文工团成员。张新民是乐队队长,唐桂娣是独唱演员,常常要到基层单位演出。1981 年,夫妻双双还参加了“哈尔滨之夏”演出。儿子十六岁那年,因为下雨,地下室进水,不能住人了,因政府动迁,拿到动迁费五万元,加上这么多年的积蓄,他们拥有了十多万元的资产。张新民决定辞掉工作,举家去上海定居。唐桂娣坚决不同意,因为动迁后,再把工作辞了,全家人的生活靠什么?为此,她和丈夫发生了认识以来第一次争执,张新民气得亲手砸了自己辛辛苦苦给日本人制作的两把好提琴。最后,唐桂娣被张新民说的一句话“我们也有两只手,不怕没有饭吃”说服了,跟他一起回到上海。刚到上海,生活艰苦,由于唐桂娣娘家本来是个大家庭,一下子又多了他们三口人,更显拥挤,于是,十个月以后,他们又搬了出来。

    琴缘深深

    都只知道张新民会拉小提琴,却不知道他是制作小提琴的行家,更不知道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卖小提琴。说到拉琴,张新民感慨万分,舅舅是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文工团的手风琴手,会拉小提琴,还弹一手好风琴,张新民的音乐天赋就是受舅舅的影响,而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同班同学张敏。还记得当时花了13 元,他托老师买了一把小提琴,一年以后, 他就已经能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了,这让他信心倍增。

    说到这第一把琴,张新民说,记得在1968 年刚到兵团时去三站建新点,晚上睡觉不小心遭遇帐篷失火,知青们都赶紧去抢食堂的粮食,回来帐篷全烧了。张新民不心疼行李、被子烧了,但看到小提琴烧了, 他忍不住落下了眼泪,那是他的第一把琴啊!在农场买不到小提琴,张新民想自己做琴, 于是到处去找木材、找锯子, 为做琴他不小心把手指给锯着了,结果没有做成,却留下了很深的伤痕。第一年回哈尔滨探亲,家里的条件比兵团好多了,张新民还是想自己做琴,终于他做成了一把小提琴,而且音色非常纯正,后来他到团部宣传队,团里大提琴也是他做的。

    更令他感到自豪的是,这让他多了一份生存的本领,返城回到哈尔滨不久,张新民就调到乐器厂,虽然也是大集体单位,工资很低,可他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制作吉他、提琴,而且制作的技艺在那里获得很大的提高,以致利用业务时间,自制小提琴出售,补贴家用。

    张新民到上海后做了很重要的两件事。第一件:去专业院校进修学习。还记得那年考试,张新民四十五岁,按规定属于超龄,辛亏得到监考老师俞丽娜、沈西蒂、赵丹青的支持,才使他得以破格录取。张新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了一年拉琴制作,又学了三年演奏,圆了多年的大学梦。第二件: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从哈尔滨带来的钱,再借一点,凑够了十七万元,买了现在这套二室一厅的住房。又靠着自制提琴出售,维持全家的生活,一些参加全国比赛、世界比赛获金奖的人,用的都是张新民做的提琴。这使他渐渐有了名气,而且越来越响,总会有人慕名找来买琴,因此,他很感谢他的老师,是老师们帮了他许多。


    相濡以沫

    回到上海,唐桂娣没有了工作,只在家里做家务。小区邻居常常能听到她家飞扬出来的歌声、琴声,时间久了,于是,小区有活动就会来请他们,小区乃至街道、镇上的这些活动报酬不多,可夫妻俩很开心,家里也顺风顺水,儿子长大了,结婚成家,添了孙子,唐桂娣不再后悔回上海了。张新民不会做家务,而唐桂娣特别能干,洗衣做饭,家里的事大大小小一手揽。常常先为张新民做上一周的菜,再跑到金桥给儿子带孙子,两头奔波累坏了唐桂娣,她常常感觉不舒服,头嗡嗡响。但因为没有医保,有点小病就只能忍着。2010 年灾祸降临, 唐桂娣突然感到左手麻木,急得张新民立刻送她去医院。医生说:“舌头都歪了,要赶紧做CT”,吊针后看看没问题才回家。谁知第三天,突发急病,送东方医院又抢救了两天两夜,命是抢回来了,但丧失言语功能,而且半身不遂。曾经那么漂亮,那么能干、会唱歌的唐桂娣,现在成了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瘫子。当年自己费尽心思追来的爱情,今天,却让张新民欲哭无泪。什么家务活都不会做的他,现在所有的一切都要担起来:买菜、洗衣、做饭、带孙子……张新民只好从头学起。通过对自己说,自己心爱的人,即使成了废人,哪能轻言放弃,我一定要让她过上好日子。这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 都把唐桂娣带在身边。想到爱人可能永远站不起来,张新民买了极好的多功能轮椅。每天, 张新民不厌其烦把唐桂娣抱上抱下。晴天,推她到外面,让她沐浴在阳光里;雨天在家里, 想方设法让她坐起来、站起来, 用绳子绑着把要她拖起来。不能说话,就用笔写。除了吃饭、睡觉,张新民使出浑身解数, 想方设法让唐桂娣能恢复功能。一有时间就不断地给她推拿按摩,播放她曾经唱的歌。原来那么能干好强的唐桂娣,患病后整日以泪洗脸,看到原来什么事也不会做的张新民,现在为她如此付出,唐桂娣常常含泪看着他,想伸手却动不了, 想教他却说不出,千言万语尽在无语中。张新民说:“我是你的活拐杖,我们不能用眼泪度过晚年生活啊!” 

    重塑信心

    每天,轮椅推进推出,把唐桂娣抱进抱出,使她的身体情况一天一天好起来。从来不做家务的张新民,常常忙得晕头转向,累得腰酸背痛。经过不懈努力,半年后,唐桂娣拉着东西可以站起来了,扶着墙可以挪几步了,再后来,唐桂娣能张嘴发声音了,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这让张新民信心倍增。唱歌曾是唐桂娣的最爱,要让她唱起来,从一句一句开始教唱,说来也怪,唐桂娣说起话来磕磕巴巴,唱着唱着,竟然能把高音唱到位,这让张新民无比激动,信心更足了。因为病痛让唐桂娣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而张新民就是要让她对生活充满信心,那是他这辈子最爱的人啊!

    要让唐桂娣恢复到原来的唱歌水平,也为了能陪伴她一起唱,原来只拉小提琴的张新民觉得自己必须学会唱歌。没有时间外出找老师,他就在碧聊网上跟着老师学唱歌,学朗诵。为此,他甚至戒掉了抽了四十多年的烟,渐渐地两个人的音和谐地唱到一起。

    记得浦东新区要在周浦万达广场举办一个分区赛,张新民为了让她重拾自信,决心要去报名,唐桂娣一开始坚决反对。但在张新民一再劝说下,想到张新民付出的种种辛苦,终于表示同意了。后来,当张新民用轮椅推着她走上舞台,把她从轮椅上抱下来,并搀扶她挪到话筒前的时候,唐桂娣展示了最好的状态,忘记了自己是病人,一曲终了,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当评委宣布她荣获声乐节目第一名的结果时,唐桂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如泉涌。担任评委的都是上海音乐家协会的主席、副主席,能在这样的比赛中获一等奖,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那是给予张新民所有付出的最好回报。总决赛在金桥国际广场举行的,上海滩上音乐方面的人才都来了,年轻的、专业的、半专业的,还有特意从浦西赶来的,张新民唐桂娣夫妇荣获三等奖,这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

    2012 年,上海卫视真人秀节目“妈妈咪呀”开播,张新民要去报名,想到要在全上海人面前展示。唐桂娣没有信心,不肯去,加上录制处路太远,最终未能成行。后来有一期是在浦东金谊广场录制,他们去了。在第一次录像里可以看到,唐桂娣穿着大棉袄、大棉裤,也没化妆,一起去的邻居说:“哎呀,怎么能不化妆就上台啊!”这才有人赶紧帮忙化妆。到了台上,唐桂娣激动得话都讲不出来,只会掉眼泪,当时的评委是黄舒骏、程雷、金星。当她唱响一首“我爱你,中国” 时,整个场子都被她那特别圆润的高音震惊了,当场有人过来登记。第二天导演的电话来了:“海选脱颖而出,成功了!” 接着,就是到电视台录制节目,金星、陈雷都来探望。录制结束后,电视台派车专程送她回家,那天唐桂娣的眼泪流了一次又一次。他们告诉我,2013 年是他们全家收获最多的一年: 1 月15 日,“妈妈咪呀”在电视台播出,全上海人民都认识了这样一对知青夫妻;7 月,儿子在“中国好声音”里勇闯入八强,成了众所周知的“金嗓子男孩”;10 月,张新民在“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中获得前十名。从此,他们的生活变得不平静起来:浙江电视台“中国梦想秀”、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的“大声说”和“实话实说”栏目,还有浦东电视台、知青闹元宵盛会等都来邀约他们唱歌,《共和国之恋》是他们唱得最多的。

    插上翅膀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邀请他们出席的活动也多起来,有时候还会风里来雨里去,唐桂娣的行动又不方便,已经62 岁不再年轻的张新民,决定去学开车,在网上找一对一学开车,虽然贵了点,但干扰少。再难的事情,在硬汉面前都是小事,几个月的刻苦学习,顺利拿到了驾照,他们立即买了一辆上海牌照新能源汽车。有了四个轮子的小车,无疑为他俩插上了翅膀,只要有邀请, 张新民一踩油门就出发。

    2014 年北京知青组织原兵团六个师举办《北大荒知青艺术节》,北京知青集资特邀张新民唐桂娣前去演出。接到通知,他们彻夜难眠,是啊,想到都病成这样,知青们依然惦记着自己,怎能叫他们不激动呢!在北京,知青们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照顾、帮助, 让唐桂娣一次次泪涌眼眶。在为期两天的艺术节中,北京很多知青艺术团很多的节目演不过来,但知青主持人、名演员孟凡贵向大家宣布:“上海来的《共和国之恋》,随到随演!” 更表达了北京艺术节对他们的特别重视和照顾。孟凡贵不仅自己帮忙推轮椅,还派了六位男生帮忙,夸他们的节目是最棒的。2015 年再次前往北京参加三团大集汇,张新民决定自己开车去北京。他们从上海出发,经徐州、德州,一路到北京。活动结束后,张新民又开车去了大连。他要去北大荒、去兵团,要去看望他的恩人老连长、连长夫人,知恩图报是他们的本份。

    幸福晚年

    张新民唐桂娣的家简洁、干净,除了那几十把小提琴外格外显眼外,再就是钢琴上许多红红的荣誉证书显眼了:“张新民家庭在南汇区第四届‘书香飘万家’家庭读书系列活动中荣获‘建设海洋南汇展示个性风采’家庭才艺比赛一等奖”,“张新民同志在康桥镇第二届诗歌散文创作暨朗诵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14 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演说大赛市民朗诵与演讲大赛中张新民先生荣获百名优秀市民演说家称号”。其中一座圆型水晶奖杯特别扎眼,上面镌刻着这样一行字:“张新民家庭2012 年度浦东新区十大幸福家庭。”……一张又一张的奖状,一个个的奖杯,记录的是他们辛苦付出的足迹,更是展示着他们人生道路的轨迹。

    在“浦东新区十大幸福家庭”表彰大会上,认识了大会主持人严珊,交谈中才知道大家都是知青。天下知青是一家,他们的手握到了一起。经严珊介绍,张新民唐桂娣第一次参加了吴祖康录制的知青春晚,又参加了“知青闹元宵”大型歌舞盛会,不仅夫妇二人在知青舞台上一展风采,儿子也在知青盛会上亮开嗓子唱起来……

    2017 年底,三团战友来电话:北京“向幸福出发”栏目得知他们的爱情故事很感动,要请他们去录制节目,两人幸福得不知所措。电话再次响起,是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 栏目组工作人员打来的,邀请他们去北京录制春晚节目。唐桂娣哭了,连北京都来邀请他们,意味着全国人民都将认识他们,怎不叫他们再次感动落泪?

    我翻看到张新民的手机朋友圈,看到他是这样写的:“…… 台上台下明星云聚,‘我要上春晚’栏目组为我们精心包装,伴舞更让我们震撼,最后栏目组把为我太太定制的婚纱送给了我们。让我最欣慰的是,这让我太太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谢谢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组!谢谢亲们的关注!......” 

    在笔者采访期间,两人的幸福、满足感溢于言表。忽然, 他们家的电话铃声响起,那是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栏目组的工作人员特邀张新民唐桂娣去北京录制节目。这意味着他们的新征程又将起航,衷心祝愿他们!

    此刻,笔者耳边再次响起了张新民唐桂娣唱得最多的歌声《共和国之恋》:“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作者原为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