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我的小木箱

    2022年 07月 02日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黄少雄 点击:
    编者按: 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全国各地知青研究会合作开展的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自今年4月份开展以来,获得了广大知青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们选择在各次会议中有代表性的部分稿件予以发表,希望能够推动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深入并有

    编者按: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全国各地知青研究会合作开展的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自今年4月份开展以来,获得了广大知青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们选择在各次会议中有代表性的部分稿件予以发表,希望能够推动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深入并有序地开展。

    老三届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小木箱伴随我走过难忘的芳华岁月。那只其貌不扬的小木箱,多少年来一直搁在家里的角落,敝帚自珍。它的外形小巧,呈淡褐色,比旧时的藤箧、小皮箱略大,在旁人看来很不起眼,我偏偏对它情有独钟。

    小木箱里有我从南宁二中到插队农村的部分日记

    这就是1969年1月父亲为送我下乡插队而亲手打制的“高档行李箱”。看那手工,便知道是拿惯钢笔和电话的人所为,根本谈不上什么工艺水平,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当年我拎着它,怀着最初的梦想,在与南宁市朝阳广场告别的锣鼓鞭炮声中迈出了家门,走过了一段特殊的人生旅程。

    对我而言一切都新鲜的南疆边陲大新县,风光旖旎,民风淳厚,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边关风情于一身。南宁二中学子在农民世代蜗居的村屯插队落户,我入住藤条竹片搭建、稻草裹泥糊就、四壁露洞透风的房东家。生产队尽管知道来的是习惯看书习字的学生哥,也无法配给桌子。我将几块砖石垫起,小木箱便成了“写字台”。写字台和小木箱陪伴我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

    知青生活的一点一滴都伴随着命运的全方位煎熬,那种极其贫困的处境和碧空翱翔的渴望,在那山旮旯的峥嵘岁月中才有过。但只要看到小木箱,一天10多个小时的辛劳就会烟消云散。每每夜阑人静,我总是俯在“写字台”上一边写日记,一边解读“人生方程式”;总是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用我的理想和生命去慢慢充实这个空间。在这一开一合的千百个瞬间,我努力探索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幻梦。

    大山之外终于透出了新生活的曙光。当我打开木箱收拾行囊的时候,箱里装着多少惆怅、期盼和信念啊!当父亲被我迎出“牛棚”与他的“得意作品小木箱”重逢时,他居然将小木箱轻轻地上下左右抚摸一遍……

    那时,那景,仿佛有一种看到东方日出的激情,一种“含着眼泪绣红旗”的感受——1969年1月14日我“上山下乡干革命”,1929年10月8日父亲从南宁出发参加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都成了小木箱承载的历史记忆。

    就这样,小木箱伴随我风雨兼程“南征北战”——从边远山村到国有企业,从产业工人到国家公务员,50余载辗转至今,最后静静地待在家里,从不碍扰主人。我很少打开它,却视它为珍宝,爱人和孩子常常揣摩而不知其所以然。

    是啊,那里面装着我少年、青年时代的憧憬和希望。这些希望和梦想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幻化为记忆珍藏在箱底,藏到了心灵深处。当我2003年要写80万字老三届传体著作《学海春秋——同一代人同一首歌》,2007年大新县委、政府特邀我组织50名南宁二中知青回乡访问,2009年自费编排26版近300张老照片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广西知青文史展,2011年主编承载广西上山下乡历史的百万字大型纪实图书《难忘的知青岁月》,2015年应南宁市国家档案馆之邀组织知青史料征集座谈会,我一次次凝神定心深深吸气,慢慢地打开箱子,全部的典藏和秘密当即展现在眼前:

    一本本陈年的日记和课本,一枚枚耀眼的像章和校徽,一张张大小不一的奖状和票证,一沓沓有些泛黄的家书和卡片,还有一支英雄牌钢笔、一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版的《少年作文知识讲话》、一本从幼儿园到插队农村百张老照片的旧相册、一台春蕾牌半导体收音机、一把敦煌牌口琴,再有一枚父亲年轻时的奖章、两套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这就是我那个时代全部的梦想!我像手捧珍宝似的翻阅观赏了一遍又一遍,脑海里的记忆回望了一轮又一轮,风华岁月又使那些梦想变得格外美丽。

    小木箱说:那一封封家书、一扎扎卡片,就是一段段青春记忆;那一张张照片、一份份“请柬”,就是一个个历史画面;那一页页歌曲、一篇篇文稿,留下了特殊年代走过的一行行足迹。

    家书,即用纸、笔写成的家人之间文字性的通信。在电话、QQ、电子邮件、微博、微信普及的今天,写信在许多人的眼里似乎已成了过去的回忆,家书更显弥足珍贵。展开箱底那些贴着8分钱邮票或盖有三角军邮戳的信,那是父母、兄弟和朋友的亲笔书信,风格迥异,却同样的质朴感人,真是岁月无声,亲情有痕。此时此刻,回首往事,心灵仿佛穿越世纪的浮华与峥嵘,直抵弥漫泥土清香和时代色彩的亲情家园。

    那份印着毛主席语录、已成为珍贵知青“文物”的先进典型材料,有同学们战天斗地的难忘身影。1969年春,为了赶上季节插秧,生产队的水牛、黄牛每天上下午“出满勤”,累得都趴下了,还是赶不及抢插的活儿。趁中午放牛,我们不顾劳顿饥馑,赶紧将麻绳套上犁头,竟然代替牛来拉犁耕地!老队长动情地说;“真有这样的犟牛啊!”这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知青己和地道的农民相差无几,只是多了半瓶墨水一支笔。

    我插队时的部分家书,信封上的毛主席语录和三角军邮戳颇具时代特色

    艰苦历练自满足,一梦醒来又日出。同学们虽面有饥色而不偷,居然带上粮票步行三四十里到县城改善生活——知青伙食的最高理想竟是一碗米粉!票里票外皆故事,那几张面值1斤、半斤不等的粮票,虽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不仅见证了共和国的票证时代,而且留下了知青在特殊年代的生活印记。

    脚上,沾着故乡的泥土;明月,照亮三百里夜路。我虽有机会参加县、乡、公社、大队各种会议打打牙祭,但令人感兴趣的倒是那颇有意思的“请柬”:那是一些被裁成巴掌大的纸片,上面赫然盖上公社的鲜红大印,其中还有强调自带行李口粮、知青的职业身份等令人哭笑不得的内容。尤其这张“特制”的大新县共青团代表大会通知更具时代色彩,大队干部顺手牵羊将公社的信笺裁下半张,盖上公章给我,他自己乐不可支地拿上另外半张信笺来卷烟!

    苦乐伴着执着的知青战友,十分耐得住持久的生活清贫和文化匮乏。大家长途跋涉相互串门,青春相约共叙桑麻。那床头的旧书不乏同学间传阅的中外名著和课本,读书之余就自演自娱,激情演绎知青的交响人生。小木箱藏有中外名歌珍本和革命歌曲手抄本,那些经典旋律时时撞击我的胸襟,但只能在放牛时朝着峦峰旷野、赶圩时对着蓝天白云,用只有苍穹大地欣赏的音调唱出流逝的如歌岁月。

    当年与小木箱、“写字台”为伍的还有一个宝贝,嗜书如命的我用墨水瓶制作了一盏久不久用针挑一挑灯芯的“知青牌”油灯。那微弱而顽强的灯火,入夜即忽明忽暗地摇曳着陪伴主人。不管激情燃烧的岁月多么漫长曲折,曾经有过的辉煌和苦难,都随着那盏油灯化作了笑容和泪水,构成了我的命运底色和人生解读。那是烙在生命里的记忆,是刻在躯体上的年轮,是印在心灵中的精神,挥之不去,也抹之不掉。就是木箱盖夹层里那块小橡皮擦,也在诉说人生的凝重和苍凉……

    小木箱里父亲那件旧衣服的纽扣上,我仍然看见父亲深情的目光。小木箱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之树,每一个人都走过自己独特的心灵旅程,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个独特的博物馆和你一起经历风雨。正是如此,在那个没有书读的年代,装有我全部憧憬的小木箱,陪伴我度过了多少个青灯长夜。

    今适仲夏,怀人良辰。我打开那些书信一看,满目琳琅,韵味悠长。百位亲人师友的手泽,星散在千叶稿笺的天头地间,有的纸张已泛黄发脆,有的字迹已褪色或洇漶,但仍赏心悦目,墨香袭人。轻轻抚之,仿佛有他们的手温;细细读之,犹见他们的音容笑貌。

    徐徐的夜风吹拂脸庞,我心静神凝着书信和日记。那熟悉的文字透过被岁月覆盖的尘埃映入眼帘,青春的记忆顷刻间从纸上蹦跃出来。当年这些无不出于肺腑的日记和书信成了我的亲密朋友,每天我都把一定的时间献给它们,一切都可以向它们倾诉,那亲临的历史瞬间也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它们完全是手写我心,给了我最需要的温情和诗意,如今虽然已成绝响,但在仔细咀嚼之后,我蓦然发现,这是一段永不复返的风华岁月,是让我们追溯又不必追悔的美好过去。

    小木箱里的书、笔、字典、读书文摘、地图册等部分学习用品

    艰辛磨砺谱乐章,苦乐人生梦峥嵘。小木箱收藏的“文物”珍品,在散发出凝重深远的岁月气息中,那坎坷而坚强的心路历程,有多少可泣可叹、喜泪交织的故事。我再次手捧宝贝似的凝视一遍又一遍,擦拭一回又一回。多看一遍,就多加固一层铭刻在脑海里的记忆;多擦一回,就多增添一份把它们珍藏的情结。它们将和我紧紧相随,继续探寻人生的真谛。

    穿过岁月春与秋,走过人生风和雨。小木箱陪我跋涉的半个世纪,不啻是翻越了一座座高山,还经历了一无所有的贫穷与无奈、事业不顺时的痛苦与浮躁、成功得意时的骄狂与迷茫……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才能读懂生活,才会用勇气和微笑拥抱无怨无悔的人生。我相信——登山千条路,同望一月高;跨过一个坎,迎来一片天。

    作者简介:

    黄少雄,中共党员,南宁二中老三届初三毕业生,1969年1月广西大新县恩城公社插队,1972年12月抽调广西壮族自治区维尼纶厂;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退休,研究员,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法学会等会员,自治区社科联委员、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顾问等;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16项,主编、合撰出版著作29部,入选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和广西军区政治部《广西群英谱》、半月谈《中国创新人物》等。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