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

    2022年 02月 0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海 哥 点击:
    我的报告文学《金沙河水闪金光——追记北兴农场李军烈士》在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会《我的农场我的故事》征文中获奖,因而受农业农村部农垦局邀请赴延安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80 周年纪念大会”系列活动,身临其境学习和感悟南泥湾精神的内涵,深感我党的伟大精神

    我的报告文学《金沙河水闪金光——追记北兴农场李军烈士》在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会《我的农场我的故事》征文中获奖,因而受农业农村部农垦局邀请赴延安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80 周年纪念大会”系列活动,身临其境学习和感悟南泥湾精神的内涵,深感我党的伟大精神谱系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臾不可或缺的法宝。

    “南泥湾大生产80 周年纪念大会”于2021 年10 月11—13 日在延安市南泥湾镇召开, 同时举行中国农垦经济研究年会和中国品牌南泥湾计划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这是党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首批精神谱系名单后举办的第一个省部级弘扬精神谱系的活动。农业农村部、陕西省、延安市有关领导和全国农垦系统代表、嘉宾三百余人出席大会并参加系列活动。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中国农垦事业80 周年之际,举行纪念大会和系列活动,旨在学习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让南泥湾精神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会议期间,领导和各地代表的演讲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各省市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和愿景展望,简直就是大国粮仓的精品盘点,让我开眼界、涨知识、受鼓舞。聆听这些演讲,从中了解到农垦系统的干部群众发扬南泥湾精神,深化改革, 勇于创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新科技、新成果层出不穷。了解到全国农村都在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驱动,打造农业产业链;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全力构建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科技支撑, 金融助力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了解到机器人、大数据、基因编排、AI 识别技术、太空技术、水稻杂交、低碳保固、干冰施肥、植物工厂、智慧温室、无人机植保等等前沿科技、高端技术已经在国营农场普遍应用, 农村也开始逐步推广。如果说几年前我们重访北大荒时看到垦区全部换上了高科技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和农用飞机内心感到非常震撼的话,那么现在的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 网络化高速发展更是让我目不暇接,为我闻所未闻。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虽然我们离农业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国人饭碗无忧,米袋子、菜篮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活动期间,组办方组织与会代表和嘉宾参观了延安的许多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习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村, 又一次接受红色洗礼。南泥湾至今保存着359 旅的旧址和八路军炮校旧址等红色景点,一边是土炕窑洞和镢头纺车,一边是高产稻田和科技创业园, 不用讲解就让人感慨万千!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 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以八路军359 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开展大生产运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把荒无人烟荆棘丛生的“烂泥洼”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解决了边区军民的吃饭问题,也把人民军队打造得无比坚强、战无不胜。南泥湾精神就是延安军民在敌人的大封锁大包围中创造出来的。

    深入南泥湾,清晰地知道了我们从哪儿来:1941 年359 旅“屯垦戍边”首开军垦之先河;1944年边区政府接管并成立南泥湾垦区,是为农垦之马首; 1965年,陕西省政府组建农建师141团继续建设南泥湾,1975年农建师撤销改为南泥湾农场。可见军垦和农垦之源都在南泥湾,都是从人民军队中诞生, 在革命烽火中成长起来的。我曾下乡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自然也源于人民军队,上世纪五十年代,王震将军率领十万“老铁”就地转业开发北大荒, 那些转业军人是我们知青的“师傅”和“导师”,而之后,知青的学生们又担起了黑龙江农垦的重担。一代代北大荒人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并锤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北大荒变成了祖国的“北大仓”,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航空母舰”,真可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些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内核,是我们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同样是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量源泉。

    作为一个已经离开农场42年之久的老知青,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倍感荣幸。当年我们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从中得到了锻炼,用青春热血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不仅是下乡期间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 现在也不是农村发展的局外人,如今, 我们虽已退休, 人在城市, 心系农村, 依然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变化,关心父老乡亲是否脱贫致富,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和支援第二故乡的建设。我们开展知青史料的收集整理,开展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也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一部分,对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农村也没有忘记我们知青,《我的农场我的故事》征文中被评为优秀作品的有不少是知青写的,我的文章能获得一等奖,我总觉得并不完全是我的文章好到什么程度,其中自有知青必占一席之意。确实,不少发言者都提到了知青,足以说明知青在农垦人心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更让我感动的是,原农垦部常务副部长刘成果同志在主旨演讲中特别指出农垦的成就是解放军、移民、知识青年和新一代农场职工共同创造的。农垦文化是军垦文化、移民文化和知青文化等元素的组合体,既继承了军垦的红色基因,又有自己的特点。他说:“尤其是知青, 他们的记忆最深刻,都认为在农垦的那段时间是得到锻炼最多的,他们中间出了许许多多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大贡献。”说来也巧,论文和征文颁奖时, 正是刘部长为我颁奖,当他从材料上看到我是原九三垦区的知青后,握着我的手说:“回去后代我向上海知青们问好!”顿时让我语塞,因为刘部长并不认识我,他到黑龙江农垦总局任职时,大批知青已经返城。但他是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干部, 他清晰地记得一百三十万知识青年曾经在那里奋战过。轻轻的一声问候,其中的深意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我那些天听得最多,也是百听不厌的。党中央在延安奋战了十三年,赋予了这座古城许许多多经典的革命元素,南泥湾便是其中的不朽之作,她孕育的南泥湾精神至今仍然在激励着延安人民创造新的辉煌。如今的南泥湾稻谷飘香,瓜果满园,近年来在黑龙江绥滨农场的技术指导下,引进北大荒高端水稻品种,连年喜获丰收。就在这次活动结束后的10月23日,传来今年南泥湾水稻开始收割的消息,亩产达到1240斤, 令人振奋!南泥湾的丰收绝不止水稻一种,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延川的红枣、延安的小米、洛川的苹果、甘泉的黄酒、志丹的杏仁、黄龙的核桃、安寨的地椒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让人垂涎欲滴,大家的脸上都是满满的喜悦。

    南泥湾的农业硕果累累, 全国的农业在阔步前进。一个农业大国屹立在东方,当然我们离农业强国尚有不小的距离。党和国家要求农垦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大会形成的共识是: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坚决完成国家指令,做好全面小康后,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需求的一切准备。具体怎么搞?刘部长的话实实在在,掷地有声: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搞什么!会场上立刻响起长时间的掌声。接地气的话语体现了农垦人“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必定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必定形成追赶发达国家,跻身农业强国的强大动力,这也许就是南泥湾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吧。

    山沟沟里金灿灿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山坡上的果园和树林红黄绿相间正是秋色好风光,“359创业园区”里堆满了各式各样赋能中国品牌的南泥湾土特产,山坡下“延安工匠学院”工地和新住宅区的建设热火朝天,公路边党徽广场上镰刀斧头习习生辉。这一切构成了南泥湾开发史诗般的画卷,传唱着南泥湾精神延绵不绝的颂歌。

    我想,我们知青虽然已经步入老年,退休赋闲,但仍然要不忘初心,保持和发扬南泥湾精神,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并且努力成为青年人的榜样,让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作者原为黑龙江兵团五师糖厂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