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上山下乡是一部写不尽的史书

    2021年 06月 1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姚向东 点击:
    编者按:姚向东同志的《艰难征程 ——我国上山下乡工作沿革始末与思考》一书的前言《不畏浮云遮望眼》在 2020 年第 4 期刊登后,受到很多老知青特别是从事知青历史研究学者的关注,有一些朋友来电询问何处可购此书。因客观原因,该书出版有诸多困难,作者只

    编者按:姚向东同志的《艰难征程——我国上山下乡工作沿革始末与思考》一书的前言《不畏浮云遮望眼》在2020年第4期刊登后,受到很多老知青特别是从事知青历史研究学者的关注,有一些朋友来电询问何处可购此书。因客观原因,该书出版有诸多困难,作者只能将电子版赠与我会。为满足读者需求,我们尽力而为,将该书的后记刊登于此。

     

    写完这本书,了结了我多年的一个宿愿。原想用本书作为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的一个献礼,后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如期完成。欣慰的是,现仍可将其作为献给伟大祖国建国70周年的礼物。

    上山下乡,是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史上一件重要事件。可是长期以来,无论史学界,还是社会各界,在对上山下乡的众多评论文章和书稿中,存在着很大的观点分歧与对立。纵观其争论或评论,以政治思维定势或意识形态的话语者居多,忽略了从经济发展思维和经济规律作用的评判与分析,因而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有少部分作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较多抽象论定与主观评价,忽视了客观认证与辨证的理论分析;还有一些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不尽相同观点论争,却缺少以有说服力的、具体历史事实为依据的佐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甚至在当年的知识青年群体中,也有少数人因受个人感受和社会舆情影响而充满着矛盾、迷茫、困惑的认识与评述。我作为上山下乡的参与者,对如何认识与评判这一历史事件,如何认识与评价自己曾经的那段人生经历,也一度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矛盾、迷惘和摇摆的表现,为此而长期无法释怀。随着岁月流逝,一种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自己学习与反思。自2015年参与编纂上海市开发区分志工作始,我便萌发了写本书稿的想法。以后在2017年底完全脱离工作岗位后,终于下决心在赋闲期间,开始集中精力执笔本书的写作。我致力于通过收集上山下乡方面的相关资料,认真梳理历史脉络,结合社会的各种争论,反思与重新认识上山下乡中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任何历史事件都是一个历史过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因此,了解与研究上山下乡历史事件,首要的应当是梳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厘清整个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脉络。受益于曾参与编史(上海小三线党史和上海开发区史志)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我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按时间顺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上山下乡起始,至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和恢复,又到七十年代全面协调、统筹,直至八十年代初的终结,梳理了上山下乡整整二十五年的历史过程。正是在对上山下乡历史过程的梳理中,我从纷繁复杂、曲折多变的事件发展与沿革过程中,透过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寻找、厘清和发现了诸多显性的和隐性的历史脉络,从而把握、认识了上山下乡事件的历史逻辑,实现了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这也正是我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认识与掌握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对于我们正确了解与认识上山下乡历史事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在本书中揭示与展现的上山下乡过程中显性的历史脉络主要是三条,一是显示了党和政府在文革前十二年下乡上山发展过程中探索轨迹,和文革期间及以后历时十三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从安置、调整、协调、统筹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沿革过程;二是展现了作为上山下乡事件主体的党和政府基本决策情况,及其参与者知识青年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反映了围绕上山下乡发展与沿革过程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斗争等各方面情况。而作为隐性的历史脉络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上山下乡客观过程相伴随的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推进过程;二是经济发展驱动上山下乡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内生动力,以及经济规律影响与决定上山下乡规模、走向的内在逻辑;三是党和政府在上山下乡工作中探索实践和经验,及所犯错误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极“左”政治势力和极“左”思潮造成对上山下乡破坏与影响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历史是具体的,具有漫长过程的上山下乡历史事件,是以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历史事实构成的。反映上山下乡历史事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但又必须避免就事论事。本书不是史学研究,也不是写史志。因此,我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在按时间顺序展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了以叙事与纪实的体裁方式反映上山下乡历史事件。叙事方式主要是着力选用上山下乡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各个方面一些典型的、重要的事例与史料。又在具体写作中坚持以史为主,以事为辅,叙述为主,议论为辅。做到典型与一般结合,叙述与议论结合,以尽可能还原上山下乡发展、沿革的历史真实面貌,并具有一定可读性和启示性。采用纪实体裁,主要是力求客观、真实,在还原历史原貌基础上,努力使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更具体、可信、生动。本书选用的史实与事实,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情况,也有基层组织的响应与实施活动;既有重要政治事件,也有具体经济政策与举措;既有正面的、正确的、成绩的展示,也有反面的、错误的、问题的揭示;既有社会与群体的事例,也有局部和个体的案例;既有宏观反映,也有微观透析。通过多层面、多视角、多方位手段,真实展现与反映上山下乡整个时期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组织开展上山下乡的伟大探索与实践;真实展现与反映不同时期与不同阶段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艰难征程中艰苦奋斗的实践活动和奉献精神。

    本书共十章,前九章以叙事为主,全面展现上山下乡的历史发展沿革及社会实践,以及知青返城后的社会活动等。第十章主要是对上山下乡历史事件中若干主要争议问题所作的评论。前者与后者在思想逻辑上是紧密相关的,前九章为第十章的评议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而在第十章中所阐述的所有观点又都建立在前九章提供的客观事实基础上,是自己思想逻辑形成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实事求是地说,我在本书中对其中不少争议问题的评论,以及一些新的思考结果,如关于文革前后两个时期(下乡上山与上山下乡)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论述;关于对党和政府五十年代下乡上山探索轨迹的综合归纳;关于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运动中三个阶段划分;关于上山下乡过程中,从“知青潮”到“返城潮”所呈现的“正向流动”“双向流动”和“反向流动”的基本现状与特点分析;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与人口迁徙流动关系的论述;关于对云南知青集访事件和返城后“后知青时代”的评论;关于对上山下乡期间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认识等,都是自己在回顾历史,梳理历史脉络与写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再学习、再思考、再认识,并不断地修正和改变自己思想观点而形成的。

    上山下乡是一部写不尽的史书。一个知青就是一个人生故事,一个时期就是一部史,一个农场就足以写一本书。本书只是沧海一粟,本人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以飨所有关心和致力于上山下乡历史的人们阅读、了解与研究。由于本人当年上山下乡是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对其它国营农场、林牧场和渔场,尤其是插队落户知青的社会实践与实际生活不甚了解;又囿于自己的经历与能力,以及缺乏对上山下乡历史事件全局性史料了解和掌握等,都不可避免存在相当局限性。但重要的是,我为能以一名上山下乡的参与者,通过本书尽力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回顾与思考,并尽情表述和抒发自己真实的立场、观点与情感而感到欣慰。

    本书在写作和征询意见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知识青年的帮助和支持,有的提出了很宝贵的修改意见,有的还热情地提供了具体、详尽的实例。在此,谨向热情关心、鼓励与支持我写作本书,并提供各方面宝贵意见、建议、资料和帮助的知青们表示深深的感谢。也一并向本书中所有涉及者与被引用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也引起一定的反响,有支持并主张出书发行的,也有持不同意见,认为对此历史事件至今都难以评判,建议需谨慎处置。我知道,对上山下乡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要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的研究和评价,是一项十分困难和艰难的事情,仅凭自己个人的能力与水平更是不可企及的。何况在如今开放的政治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也许发表一些随意的评论,或由个人情感或凭自己经历而抒发一些看法都是容易的。但要让上山下乡历史真正回归它本来面目,则需要一大批负责任的人,用直面人生、直面历史的勇气和认真、务实、求是的态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思考和总结。尤其是当年上山下乡的参与者、实践者,更应勇敢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我写作本书,本意主要不是为出书,而是愿履行一名知识青年的责任担当,致力于对这一历史事件真实面目发声陈言。我相信,本书至少可以为当年的知识青年还原部分上山下乡历史真实面貌,并对了解与认识共和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有所帮助,同时也可为专家学者和史学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故鉴于此,我愿将此书的电子版赠给从事于知识青年历史研究的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研究会,和本人上山下乡期间曾长期生活与工作了十年的黑龙江省九三农垦管理局知青博物馆。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曾经投身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