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阳光下再出发

    2021年 06月 1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吴绍釚 何永根 点击:
    周培兴, 1952 年 3 月 18 日出生,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钢铁冶金专家, 1966 年 2 月,作为上海援藏干部,抛妻离子,迢迢千里到西藏去工作,担任拉萨昌都地区计经委主任、物资局局长。 在文革狂飙的席卷下,遥远的西北边陲也受到了这场运

    周培兴,1952318日出生,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钢铁冶金专家,19662月,作为上海援藏干部,抛妻离子,迢迢千里到西藏去工作,担任拉萨昌都地区计经委主任、物资局局长。

    在文革狂飙的席卷下,遥远的西北边陲也受到了这场运动的影响。他的父亲被视为走资派,被造反派拉下马,关押起来,接受批斗。尽管山高路远,迢迢万里,他父亲被批斗的消息还是传回了上海,进入了他的档案。他家不仅得不到父亲音讯,而且得不到父亲的工资,经济来源断绝,生活陷于极度困顿。他的母亲忍辱负重,为此向居委会干部低声下气、好说歹说,才争取到了到鱼市场做搬运工的工作,每月只有35元。全家有五个孩子和他的阿婆。在这艰难的岁月里,饱一顿饥一顿,更妄谈买衣服、裤子和鞋子。

    196931日,怀着一种“原罪”意识和不可名状的惆怅,周培兴与杨浦区一千多名知青踏上远去延边的知青专列。作为初中生,他与许多“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起,依依不舍地与亲人告别,来到了祖国的东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县敬信公社金塘一队。充满寒意、萧索的小山村出现在他的眼前,这就是他未来生活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的地方。从此,他带着一丝恐惧,懵懵懂懂开始了插队生活。

    下乡半个月后的318日,是周培兴的生日。在那天,他无意中对集体户的同学说:“今天318日,是我的生日。”可话刚说出,集体户的户长就瞪大眼睛看着他,恶恨恨地吼道:“啊,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以为今天是狗的生日呢!”这句话极大地刺痛了他的心。这是他离开父母后,在东疆的一个小村中,在莫大的屈辱中渡过的第一个生日。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很大,不久,队里的政治队长还专门找他谈话,对他说了要好好改造自己之类的话。这次谈话更加重了他的自卑和恐惧。

    每天,他早早出工,努力劳动,试图用自己的好表现来争取旁人对他态度的改变。为了过好劳动关,他天天早出工,天天累得摇摇晃晃回到集体户就倒在炕上。一天睡到半夜时,他感到左小腿丝丝拉拉地疼,他困得实在顾不得起来看。到下半夜,实在疼得不行了,打开电灯一看,原来一条足有手指那么长的蚂蝗叮在他的左小腿肚上,这条蚂蝗吸血已吸得滚瓜溜圆,通体透红,小腿肚上已是鲜血淋淋。

    在艰苦劳动的同时,他始终不忘劳动后的读书学习,特别吸引他的是一本《语文基础知识》和高中语文课本。语文为他打开了一扇风景和与现实不同的世界之窗。他逐渐养成了读书后爱思考的习惯,并将自己的思考、感受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知识和思想犹如一阵阵春风,逐渐驱散他笼罩在他心头的阴霾。

    1973年末,他的父亲终于得到平反。消息传到队里,又一次进入档案里,他当了民兵,当上了民兵排长,入了团,之后参加知青积代会,又通过相关培训,被推举做大队电工。

    金秋之际,他接到延边财贸学校录取通知,来到延边财贸学校读书。尽管是中专,但他已认识到这也许是自己一生所从事的职业的入门之地。

    1977年毕业,他被分配到珲春商业系统工作,在珲春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担任计财科科长,以后升任为经理、法人代表,并被组织定为第三梯队成员加以培养,19796月入党。之后他不断调整自己,上大专继续读书。由于刻苦努力,原来没有数学基础的他,仅用一个学期就攻克了高等数学微积分。宽进严出的大专学历教育,整个班级按期毕业的仅有三人,他是其中之一。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大专还未毕业时,学校由于缺乏师资,让他这个还未毕业的学生当兼课老师,给学生主讲专业课程,他这种兼课老师在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一直兼课到离开延边。兼课也让得他对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专业职业生涯铺上了一条美丽的地毯。

    大专毕业后,他又被调到珲春水利系统工作,任审计科科长,到图们江工程指挥部总会工作。他继续调整自己,又去读本科,本科毕业后,及时向专业职称的高级阶段冲刺。他及时将苦难经历转换成宝贵的人生财富,但这转换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它既是一种凤凰涅槃,但更是一个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通过严格自律,他刻苦读书,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在调整自己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拼搏,将学历和专业职称同步晋升。1995年,经过考试和考核,他考取了高级会计师职称。职称的改变是人生奋斗带来的一种结果,也意味着人生奋斗达到了一种崭新的高级阶段。据他初步统计,学历考试、职称考试和各类培训考试包括公务员考试,十年来共达148次。由此得到感悟,他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拼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

    1996年,当时,处在中国改革前沿的上海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需要引进大批的各类人才,无论是工业的、科研的、教育的、管理的人才,上海市政府都本着择贤选用的原则,在全国各地招聘各种人才。

    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周培兴带着满满一箱子的各类证书,来到上海应聘,通过一系列考核和测试,被纳入“上海紧缺高级人才库”,成了改革开放后被重用的幸运儿。由此,他告别了在东疆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延边,告别了那里的朋友,带着家人来到了上海工作、学习与生活。

    三十年前的196931日,他从上海出发到珲春插队落户,三十年后的199931日,他正式成为一名上海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三十年,整整360个月,他居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梦幻般地回到了上海,此时他已是一个饱经世事、有所成就、有所感悟的壮年汉子。他坐在东大名路的办公室里望着黄浦江,看着东流而去的波涛,感叹“逝者如逝夫”,感叹“世事茫茫难自料”,感叹古人所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至理名言。

    之后,他在工业园区任项目经理,为了完成任务,及时调整自己,学习英语、电脑并刻苦钻研有关工程项目的知识、法规、条例。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适应上海的工作环境,他用两年在职时间读完了EMBA课程,取得了硕士学位。

    有一次,他负责到X国去招商引资,接待他的是一位毕业于国内清华大学的华人X国籍的项目经理。商务谈判结束,他们在饭店里一起饮红酒,谈工作。其间,他对这位X国籍的项目经理说:“我很想买一份华文报纸,走了很多条街,也没见到。记得以前有华文报纸卖,为什么现在见不到?”那位华人X国籍的项目经理用轻蔑的口吻对他说:“这些华文报纸啊因为宣扬共产主义,搞得太猖獗了,所以被封杀了。中国现在搞什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成功吗?”作为共产党员的周培兴听了这话,当然不高兴,特别是对他那轻蔑口吻感到厌恶。于是有理有据有利有节地与这位商人进行了思想交锋,他打住了这位华人X国籍的项目经理对自己信仰的贬抑,告诉他一句话:“你就拭目以待吧!”这引起了他在国外工作的警惕性,提防各种风险。

    在工业园区工作时,他负责投资管理。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就是认真细致,“敏于事而慎于言”,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否则,轻则就会导致违法违纪,重则就有可能给国家和单位造成损失。有一次,他在审查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财务报表时,发现工程项目的核算明显不符合《中华人们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他想,要了解这个中外合资企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就应该了解他们所做这件事情的原因,了解他们这样做有何依据?合不合理?于是,他约谈了这家企业的外籍财务总监。他向这家企业的外籍财务总监指出了报表中的做法明显不符合《中华人们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并向这位财务总监介绍了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谁知这位财务总监也不是随手捏的软柿子,反而摊着双手,振振有词地强调,自己企业的这份报表的做法是绝对没问题的,是根据国际惯例来做的,是合法的,没有毛病的。周培兴据理力争,再三向这位财务总监强调的是: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中外合资企业,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办,就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办事,否则就是违法违规的。围绕着这个问题,他明确告诉这位外籍财务总监,你们这样做对于你们企业是十分不利的。而后又据之以法、动之以情,给他分析和计算按照两种方法核算出的不同结果,并耐心地向这位外籍财务总监说明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耐心地说服下,最后这位外籍财务总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按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来重新做这份报表。临别时,这位财务总监向他竖起大拇指赞叹道:“中国的财务总监有水平,好啊。”

    现在他特别忙,每天上班。去年他65周岁了,办好了退休手续准备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区委巡察组工作没结束。他的家庭负担特别重,上有老下有小,老母亲已经97岁。周培兴是一个孝子,也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工作再忙,他也每天下班雷打不动去老母亲家慰问,并帮忙做点事情,水、电、气、电话、电视、配药、买药等大小事情事必躬亲。他说:“孝敬不可拖延。想想当年母亲养育我们多么不易。她把我们拉扯大了,自己却一天天老了。作为儿子,我不忘母亲为培养我们作出的辛劳。在母亲风烛残年之际,我更应该好好孝敬母亲。在我心中,还有什么比孝敬母亲的感情更为神圣的呢?”

    他有一个可爱的小外孙女——小白兔,小白兔刚刚7岁,是他生命的延续,是万不可忽视的,接送上学,检查作业、默字、画画、接送少体校乒乓球训练、学钢琴、讲故事(可爱兔历险记已经讲到三百五十集),样样事情他都亲历亲为。由于小白兔很喜爱他这位性格温柔的外公,所以只要一见到他,就纠缠着他,要他陪她玩、讲故事。有时工作回家后,真想坐下来休息休息,或打开电脑再做一下工作,但那是几乎不可完成的事。

    周培兴说,“过时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岁月不待人,及时当黾勉。”他牢记华罗庚的话:“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自从在上海工作后,就非常关注知青文化的建设工作,而他的这份关注和所做的工作都是出于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情缘。作为一名曾经的知青,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关注知青这个群体,应该对知青文化的建设做出点贡献。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感情和报恩母亲、关照家人的感情,他放弃了在工业园任项目经理的优厚待遇,到薪金远逊于工业园区任项目经理的优厚待遇的区国资委去工作。

    2009年,全面反映周培兴六年半知青生涯的处女作《炕上无眠》出版发行了,社会各阶层和知青朋友,都非常喜欢这一本反映知青生涯的书,客观,全面,公正,这是一个不甘沉沦年轻人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励志的书。

    2012年,周培兴先生担任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主编,这意味着他将主动地挑起了又一副重担,他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但绝不能搞成一个老年人吃吃喝喝游山玩水的平台。网站应该多回忆当年知青下乡的经历,感悟人生的不易。几年来,吉林频道出现了大量的好文章,许多经典的文章被全国多个著名网站转载刊登,有的作者还在全国的知青群里有了一定的名气,有的文章转载点击率超过10多万次。而作为主编的他,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为作者修改稿子,纠正错别字,改病句,然后把许多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各大网站。六年来,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一直被知青朋友称赞和关注,而主编周培兴所付出心血和精力可想而知了。

    他是上海知青文化历史研究会会员、《知青》杂志专栏编辑、《知青时代报》专版编辑、“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主编。作为上海市杨浦区作家协会会员,他还要完成自己的中长期写作计划。作为高级专家,他服从组织的安排,从2014年开始抽调到区委巡察组工作,工作任务、工作压力更大了。采访中,我对他说:“我真不知道你怎么会有如此的精力去做这些工作?你做这些工作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又是怎样去做好这些工作的?”他憨厚地一笑,对我说:“我是利用自己本职工作外的业余时间来做这些工作的。说得具体些,我做的这些公益性工作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的。”我从他所说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中可以知道他对时间是非常珍惜的。他说:“我作为集团公司财务总监,肩负重责,工作特忙,特别是它被抽调到巡察组后,工作压力倍增,每天的工作被安排得满满的。由于做知青文化建设工作是我自愿的,我从‘天命’之年就开始总结自己走过的一生和总结知青生活,自愿介入做这知青文化建设工作的。正因如此,我将全力以赴,心甘情愿地去做好这些工作。”他不仅善于利用时间来做事,而且他具有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恒心的催化下,他“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调查、阅读、统计、研究做了许多知青文化研究工作。他除了做“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的主编工作外,还撰写了一些了研究上海知青的文章。例如,几年来,他通过调查研究,写了许多研究上海知青文化的文章,发表在《知青》杂志上,例如:《上海知青在吉林》《上海知青在江西》《上海知青在黑龙江》《上海知青在云南》《上海知青在安徽》《上海知青在贵州》《上海知青在新疆》《上海知青在市属农场》《上海知青在延边》等系列文章。我知道写这些文章的相当不易。正如他所说:“写这些文章,每篇文章要读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字的材料后,然后研究,归纳、整理才能写成一篇文章。”

    作为杨浦区作家协会会员,他因自己的写作计划暂时搁置,感觉心里很可惜的。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他根本没有时间出去旅游、到农家乐、唱K歌、聚会应酬等。很多知青聚会也无法参与,有的知青朋友不理解,对他有误解,他一笑置之。

    他除了担任知青网吉林频道主编外,作为上海市知青文化历史研究会会员还兼任《知青时代报》编辑、《知青》杂志编辑,《上海知青在吉林老照片》主编以及研究会交办的其他工作。基本上每周周末都有会议,几乎没有休闲时空。

    除此之外,在每一期《知青时代报》的《阳光坊》专栏里,每期都有他的专题章文,这些文章主要写知青晚年的阳光生活、阳光心态。至今已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他说:“写这些文章是希望与广大知青在晚年生活中共勉,让我们上山下乡吃过苦的这一代知青以阳光心态、阳光生活共同度过我们夕阳红的晚年生活。”

    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他必须每天长时间面对电脑,加上手机微信上有二百多名知青朋友、作者、读者和很多工作群,用眼过度加深度近视,视网膜和眼底病变较严重,医生关照不可再如此延续下去,眼睛会瞎的,必须离开电脑和手机,去公园调节视力,但是他担心影响工作进度,心里横下一条心,必须赶在眼瞎之前将《悠悠岁月半世情》一书的编撰工作完成。

    由于久坐工作引起并发症——周围神经炎,经常发作,痛不欲生。但是他不工作会更难受!说起来难以让人相信,每当他空闲或放长假,都会全身酸疼,典型的感冒症状,心情很焦虑。可是,一上班进了办公室打开电脑,全身难受的毛病不治而愈。

    作为水利系统工作的他,从没放弃对图们江的热爱和对珲春河的眷恋,由此他写了《图们江的证明》,20058月发表在《图们江时报》。接着他又写了《珲春河,母亲河》,发表在《边城盛放金达莱》一书中。2009年上海知青赴延边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得到延边各族群众和各级领导的欢迎。他一次一次地探究延边文化形成的因果关系。他得出一个结论:延边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海纳百川的文化,延边是一个移民地域,先后有满族、朝鲜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移民来到延边。来延边的各族群众几百年以来互相融合,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形成了具有延边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开放心态的各族群众,2012年他对各民族文化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写了一篇《珲春,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经典》,发表在《边城盛放金达莱》一书中。

    几年来,参阅了大量的资料、档案、知青朋友的文章,他发现:地域文化对知青关系重大。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异是非常大的。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积淀也极大地影响了各地域文化的差异。上海知青来到延边得到各族群众的接纳,原因就是得益于延边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益处。一个想法在心中产生:编撰一本书,分析延边多民族文化融合,总结上海知青在延边半个世纪走过的路,留下的足迹,分析总结上海知青在延边半个世纪和各族群众的融合。

    2019年,是上海知青奔赴延边下乡五十周年纪念年,是一个有特别意义日子。他深思熟虑几年,觉得应该为它做点事情。经过反复考虑做出了决定:联袂上海知青,编撰《悠悠岁月半世情》,献给延边各族父老乡亲,献给所有的知青朋友。也可作为一份历史史料留给子孙,启迪后人。其中他的两篇《半个世纪的足迹》和《半个世纪的融合》撰写和修改用了三年时间,翻阅了几百万字的档案、资料、参考文件和知青朋友的指点帮助。当然,《悠悠岁月半世情》一路走来不容易。五年来,为了筹备《悠悠岁月半世情》一书,从收集稿子,筹备出版经费,成立编委会到最后定稿,找出版社,他费尽了心血,事必躬亲。

    周培兴先生感慨地对我说:“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可它却是我人生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它教会我如何用执著和坚毅去应对人生,如何不断调整自己,如何用宽容和善良去爱别人。”周培兴是一个普通的老知青,但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里,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我们延边知青中的翘楚。而今年近古稀的他,想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就象他自己说的那样:虽然年近夕阳,但是,夕阳也是阳光,在阳光下再出发!

    (作者原为吉林插队的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