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游记两则:景德镇颠覆了我“昨天”的印象

    2021年 06月 1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越声 点击:
    景德镇颠覆了我“昨天”的印象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批复同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设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此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共有了23处。 我大概二十多年前从那时还没啥名气的婺源前往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一下车,只见天空灰蒙蒙,地上黑乎



    景德镇颠覆了我“昨天”的印象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批复同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设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此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共有了23处。

    我大概二十多年前从那时还没啥名气的婺源前往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一下车,只见天空灰蒙蒙,地上黑乎乎,印象实在不咋地。最近前往,却彻底颠覆了二十多年前的印象。

    宜陶之地名景德

    景德镇之名的由来其实有一段渊源。唐代时,景德镇尚称“昌南镇”,是浮梁县所辖的一座小镇。昌南镇中产出的瓷器质量上乘,被称为“假玉器”。到了宋代,全国各地窑场数量众多,其间激烈的竞争使得一批名窑涌现,各式风格独特的瓷器也相继现于世人面前。

    昌南镇凭借其成熟的制瓷工艺与高质量的瓷土等优势,于宋初创制出了一种淡雅的青白瓷(亦作影青瓷)。这种青白瓷富有光泽且细腻精美,被人们称为“饶玉”。此外,青白瓷的瓷质、成本控制等方面也已超越了当时的龙泉窑和定窑(宋代六大窑系)。昌南镇青白瓷从此脱颖而出,成为广受国内外青睐的瓷器品种。同时,随着市场对青白瓷需求量的增大,昌南镇的陶瓷制造规模也逐渐扩大,并最终形成了庞大的青白瓷瓷窑体系。

    宋景德年间,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对昌南镇出产的瓷器喜爱非常,于是宋真宗命昌南镇制造御用瓷器以进贡朝廷,并将其年号“景德”赐予昌南镇为地名。后来人们开始将昌南镇生产的瓷器称为“景德镇瓷器”,昌南镇也更名为景德镇,为浮梁县所辖。朝廷还于当地设立了“监镇官”,专理瓷器的贸易与税收。南宋时,景德镇瓷业继续发展,其所制青白瓷产品销往各地。景德镇也名扬海内外,成长为江南重镇。景德镇青白瓷的独特风格也影响到了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地的窑场,从而形成了特征鲜明的青白瓷系。

    景德镇的壮大也不断吸引着江西境内的民众聚集于此地谋生。到了万历后期,镇上佣工更是“每日不下数万人”。而此时的景德镇也已从一个制瓷手工业小镇,发展成为一座专门生产和经营瓷器的著名手工业城市,并由一处瓷器产区进化为全国陶瓷产业的中心。清代的景德镇,已形成了以御窑厂为中心,东起里村,西通三闾庙,北至观音阁,南达小港咀的区域格局。其两条主街道与昌江平行,近百条街巷交错其中,所构成的“格子状”巷弄也已显现出了近现代景德镇城市的基本样貌出产于景德镇御窑的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些精致优雅的瓷器佳作不仅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同时也被海外的收藏家和各大博物馆所珍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瑰宝。

    2006年,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归为“传统手工技艺”列入名录。至2019年,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93人。

    程咬金和瑶里的传说

    瑶里古镇位于景德镇东北端(离市区50余公里),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有着“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誉。清幽的瑶河,将古镇一分为二。宽阔而静谧的瑶河缓缓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水底的水草、卵石、鱼儿,清晰入眼,两岸的古宅倒影如画,随河水慢慢漾远,仿佛洗濯着古镇百年的斑驳。两岸高大的古树,将古镇映衬得意韵悠悠。

    古镇处处流淌着古朴的明清风韵,数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触目可及,皆是徽派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小巷中,隐藏着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和“程氏宗祠”。我对“狮冈胜览”的名字颇感好奇,宅内主人介绍说,对面有一座狮山,从这里看过去可以一览无余,故名“狮冈胜览”。

    这栋建筑建于清朝末年,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外观为欧式风格,内部是传统的徽派结构,门楣上雕刻着花鸟虫鱼和人物故事,古朴而精美,彰显着江南的古老美学。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意为“惇厚诚实、相敬和睦”,“惇睦”既是程氏祖先对族内子孙后代的期许,也是长辈对晚辈的遗训。

    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瑶里程氏以唐代开国元勋、瓦岗寨英雄程咬金为始祖。每年冬至和清明节,族人都在这里祭祀他们的先祖。平时,这里也是族人议事、审断、举办婚丧嫁娶仪式的圣地。

    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高陵土,窑里釉”,在瑶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造型优美的景德镇瓷器,青花瓷、斗彩瓷、粉彩瓷……走在古镇中,时见古老的瓷窑遗址,透出一分历史的精致。

    这里茶坊如星散落。茶农们恪守着古老的制茶技艺,将新采来的茶叶制成纯美甘醇的崖玉茶。每年春天,古镇新茶飘香,茶商云集。坐在古朴的木桌前品茗,观赏两岸风光,心就静了下来。古镇的几座木桥横跨瑶河,成为连接小镇的动脉。小镇的人喜欢在木桥上慢慢地走,看身影倒映河中,看两岸古宅如画,看线条明晰的院落计数岁月的流程。脑海里顿时涌出那句脍炙人口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一棵大榕树下,一座简陋的木板桥伸向对岸,据说,电影《闪闪的红星》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看看表,时近中午。古镇没有车马喧嚣,没有商贾叫卖,自然使人忘记了时间。古镇唯一动感的画面,就是流淌的河水和宅前石凳上坐谈的几位老者,还有河边的古旧水车。一位诗人这样评价瑶里古镇:“几经繁华,几经落寞,小镇依然如初。”是的,过去或喜或悲的岁月,成就了古镇的淡定与平和,宁静与幽雅,豪放和婉约。任谁徜徉在古镇这幅巨大的画卷里,都会听到心灵的初始回声。

    世外“陶”源——三宝村

    千年的景德镇如今发展如何?朋友告诉我一定要去看看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她类似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50。

    原先就是一个村子,由几组传统的农家小院改建而成,当晚我就入住该村杨梅亭酒家,朋友告诉说,院墙使用“干打垒”工艺筑成的,原料也都取自本土。黄泥巴墙上的壁画更赋予了三宝村一些当代的气息。在景德镇听到许多关于村长的故事。他叫李见深,蜚声国际的导演、陶艺家、画家、生活家,可是人前人后,他总爱戏称自己是村长;1998年在偶然的冲动之下,留学归国的李见深在景德镇在这里买下几户农舍,想将自己在东西方之间走动的体会综合到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十余年的积累雕琢,瓷片、窑砖、石块、浆土、木屋已经与院落前后的青山、翠竹、流水熔融共生。

    他几乎是中国文化创意园的开山鼻祖,如今已打造成举世闻名、更成为景德镇一张靓丽名片的“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人人称它为世外“陶”源。除了最原始的村庄,最早的创意园,还有最潮最范最好玩的陶艺制作、器物展览和美食盛宴。他说,陶瓷出现的源头是器物,那是和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他希望三宝是一个活态的,真实的村子。有一次母鸡孵蛋罢工,他耗时20多天用灯光让鸡蛋孵出小鸡。一个村庄,没鸡叫、没鹅叫、没狗声,总让人觉得缺失些什么。尽管它们一代代换,但是它总是那个存在,总是那个声响,总是令人感到很亲切。在造村的过程当中,有一次要招待一百个老外,但当时还解决不了一百个老外的吃饭的问题。于是,他找了一个当地做面的,让师傅用他的汤,用他的环境,用他的碗做,五块钱一个人。然后,所有的老外吃后都说,这是他们在中国吃的最好吃的东西,而且只花了五块钱。

    当地京剧团每年都去一次三宝,他们不办堂会,没有化装间,也没有舞台,演员和所有的人在一起化装,舞台就在小溪边上,观众就一层一层地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他说:这就像吃肉一样,你给我吃一头猪,我可能吃不下。我剁一点点里脊肉,一剁、一蘸、一炖、一蒸,你不知道吃的是什么东西,但是好吃,花的钱也很少。

    今天的三宝国际陶艺村已经被授予了博物馆,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博物馆,它是活态的,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点都是博物馆的一部分,都是李见深精神和欲望的物质再现。他享受着这一切生灵的交织运作,将一切看在眼中、揉在心里、画在笔端。行走到一间间屋子,常能发现他信手完成的画作,也许旁边的毛笔上的墨汁已经干涸,淡淡的水墨中,依然能透出主人几天甚至几个月前某一刻的心情故事。知道不缺钱的他,至今坚持种着一亩三分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自然娴熟说着各种农事……去了三宝村,我就能够理解这个被称作“陶渊明”后人的村长内心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原始热爱。忙时种田,闲时制陶,随时随地淘宝造村,还有那谁也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只有在那里可以触摸的、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原始农耕生活方式铸就了三宝陶艺村无法阻挡的魅力。

    追根溯源,这一切当然离不开这位村长的超凡经历和卓越眼光。他是最早在国际上展现古老传统制瓷魅力的中国陶艺家,也是最先让自己的作品进入各大国际博物馆的当代中国陶艺人。

    景点:

    浮梁古城距离景德镇市区8公里。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景德镇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充分体现了浮梁古城瓷茶文化源远流长。值得一笔的是,浮梁古城内县衙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县级衙暑,现保留有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县衙原有风貌。

    有两个集市(陶溪川和乐天)建议走马观花也要去看看,从中看到景德镇陶艺的今天的发展和巨大的变化。

    美食:

    地方菜基本上符合江西菜肴的整体风格。口味淳厚,色重油浓,喜好辣椒,所以不善吃辣的游客,在餐馆点餐前需做简单提示。

    风味小吃以面点品种较多,而且制法各异,好多美食都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美味佳肴,建议有两个菜必须尝一下,苦竹豆腐和南瓜,做法独特,又嫩又香。

      

    香格里拉神奇的避暑地

     

    香格里拉市214国道西100米,有一个神奇的景点——纳帕海。这里四季景致各有特色,夏末秋初是雨季,此时水量较大,纳帕海是一大片湖泊,湖边是一小片草场,自然也成了避暑游玩的好去处。到了冬春旱季,湖面缩小甚至干涸,变成大片的沼泽草甸——依拉草原。而且,在景区的入口处有座八瓣莲花白塔,这样的塔全世界只有两座,另一座在印度。

    一路上村庄,牛羊,草原,湖泊,漂亮得真是一副画卷。丰饶的草原,最佳拍摄时间是早晨。炊烟寥寥。不过让我眼前一亮的并不是帕纳海。而是附近山间的小村庄,我去的时间比较合适。花海。蓝天,湖泊。简直就是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我拍得不好,但你可以想象一片白色李子花簇拥这个红墙泥房,远处就是蔚蓝的湖泊,牛羊悠闲的散步。

    我最初看攻略时还不清楚纳帕海伊拉草原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后来才知道冬春旱季时纳帕海湖面缩小,变成大片的沼泽草甸,就是依拉草原。纳帕海整个面积很大,有一个围起来收费的景区,骑马另收费之类的,其实完全没必要,坐车就沿着环湖公路看沿途风光就可以了,不过注意雨季的时候,环湖公路有的路段会被淹。

    纳帕海是高原季节性湖泊、沼泽草甸。高原的草原和想象中的平原那种一望无际的感觉不一样,草原是众山间的平地,但也广袤可观,但草原上到处是积水和牲畜的粪便,我们走起来都是小心翼翼的,想象中的那种自由自在的奔跑根本不敢。由于降雨关系环湖公路大半被淹。却与另一番美景不期而遇。

    夏天的香格里拉雨水充沛,于是春秋天开满野花的伊拉草原此刻已变成了海子,这才是真正的纳帕海。车子缓慢地沿湖开着,只见一汪又一汪的湖水将群山和牛羊倒影在了水中,宛如世外桃源般。

    在湖边漫步时,抵不住当地人的游说,花了钱换上藏服。那位藏族女孩特地帮我挑了这一身蓝色,说我长得很像藏族女孩,穿这套一定好看。这一刻我仿佛真的变成了藏地的卓玛,甩起长袖融入这一方静谧祥和、宁静并富有神秘色彩的山水间。

    丰水期是纳帕海,枯水期是依拉草原。被当地的人分割成了很多私人的牧场,很多都号称是依拉草原,私下收费,如果你不想去骑马的话,完全可以一个都不进去。纳帕海有一条环湖公路,沿着环湖路逆时针,可以找到下到水边的地方。环湖路的西线,水天一色,游客也比较少,视野非常开阔。提醒一下,整条环湖路都没有厕所!

    环湖路的西侧比较漂亮,东侧比较一般。东侧被村庄和湖水分割的支离破碎,很难环湖,要不停的换路,绕路,体验一般。整个环路里程大概100公里的样子。对于草原,也许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但当我面对如此海拔的地方有这样一片大草原时我也是惊叹,真想在蓝天白云下策马奔腾。到香格里拉不去看纳帕海那就等于没来过。秋天,草甸上的草没有了春时的耀眼,却依旧吸引了牛羊的青睐。这里的天很蓝很蓝,云彩悠悠地随风而飘,似乎伸手可及。群山、草地、纳帕海和睦地各守一方,它们守望相助,共筑童话般的美丽。

    冬天的纳帕海还会有很多的黑颈鹤来此过冬休养生息。而且你经常会看到黑颈鹤和藏香猪老是混在一块儿抢食吃,后来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因为藏香猪经常会把地底的一些虫子什么从泥土里拱出来,而黑颈鹤就常常等候在旁边坐享其成。

    冬季的纳帕海蓝的有些不真实,冬天的纳帕海是枯水季,露出大块的湖面,没有一丝云彩,但却日月同辉,这也是为何香格里拉又有个别称叫做“日月之城“。天气晴朗无云的日子里,只要一抬头,你就会发现日和月同时高挂在空中,不知是这里的空气太过清澈,还是这里的天空真的离我们比较近。

    (作者原为浙江插队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