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雅溪插队记忆

    2019年 07月 1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叶坚红 点击:
    当年,上海 “ 老三届 ” 高、初中毕业生大多被分配到上海市郊的崇明岛和奉贤、黑龙江、吉林、江西、安徽、云南、贵州等地的农场农村插队落户, 也有部分同学采取投亲靠友方式到农村插队落户。我的外婆家在浙江省遂昌县雅溪公社象溪村(当时松阳县合并遂昌县

    当年,上海老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大多被分配到上海市郊的崇明岛和奉贤、黑龙江、吉林、江西、安徽、云南、贵州等地的农场农村插队落户, 也有部分同学采取投亲靠友方式到农村插队落户。我的外婆家在浙江省遂昌县雅溪公社象溪村(当时松阳县合并遂昌县), 所以,我就报名到象溪农村插队落户,那年我才17 岁。

    那时,全国各地的交通和通讯设施都很落后,第一次单身离家到象溪村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

    1968 年12 月28 日晚上, 告别了繁华的大上海,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上海亲人、同学和邻居,我独自一人扛着三大件行李(蚊帐被褥、四季衣物、所需生活用品及学习书籍等), 坐了一夜的火车,凌晨到达龙游火车站,距离汽车站有3 里路, 我雇了一辆手拉车把行李拉到那里,8 点半乘上龙游至西屏的班车。汽车在遂昌县境内盘山公路行驶,只见窗外全是大山, 坡度越来越大,弯道越来越多, 沙子路变成砂石路,路面越来越颠簸,晕车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此刻,我回想起昨晚在火车站与亲人离别时的情景, 不禁泪如雨下........

    汽车翻过十多个山岭,中午时到达西屏,我在候车室等来了开往丽水方向的班车,当年象溪没有停靠站,要到靖居口下车。靖居口到象溪村还要走3 里路,且要坐过渡船才能到达, 我肩扛手提三件沉重的行李, 一路上走走歇歇,快到水文站渡口时,遇上村里的退伍军人高善贵,是他热情帮忙将行李带到船上,送我到堂舅舅家的。

    坐上渡船四周望,松阴溪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游得欢, 溪底全是大大小小光滑的鹅卵石,两岸大山连绵,植被丰茂, 象溪村被山环水抱,真是美不胜收。

    青溪回抱似龙蟠,一篙碧水俯清流。乡村美丽的景色让我记了一夜路途的劳累, 忘记了离家的难过心情,开始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插队落户炼意志

    自那时起,我就成了象溪村的一名社员,盘算着要安下心来,学会在农村过苦日子。

    我幼年时曾在象溪外婆家待过,6 岁就回上海母亲身边。1968 年底插队到象溪时,外公外婆都早已过世,村里最亲近的亲戚是我的一位堂舅舅。我住在堂舅家,舅舅和舅妈都是淳朴又老实厚道的农民,他们待我如亲闺女。

    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差距甚大,初到这里,生活上和劳动上我都很不习惯。被松阳人俗称为下乡的象溪农村,人多田少,且土地贫瘠,是松阳县的缺粮地区,常年的主食是番薯丝煮饭和玉米糊,这些我还能适应。由于象溪的水质较寒,我的胃很不适应(俗称怕寒),因此,我每次从上海探亲回来总是要带些炒面粉回来,以解胃寒。那个年代的农村晚上没电,用的是煤油灯, 一到晚上四周漆黑一片,让人就倍感到寂寞和害怕,让我止不住对上海的亲人和同学的思念,于是,我一空下来就不停地用写信或看书来打发时间, 成天计算来信的往返时间,还常常到靖居口邮局去等信。

    自打6 岁离开农村,缺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走不惯山路。1969 年3 月,全村妇女组织义务上山砍柴,筹资妇委会活动经费,我虽积极参加,但村里人上山都健步如飞,唯我用手抓着路边的救命草慢慢往上爬,真是狼狈极了。人家砍了两大梱柴能轻快地挑下山,我就背着两根不大不小的木柴,下山时我先将木柴滑下去,然后空着手小心翼翼下山, 走到平路时才放在肩膀上扛,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上山砍柴。

    生产队实行工分制,男子正劳力一天是10 个工分,象溪村的分红低,他们劳动一天才得2 角钱。妇女一天是5 个工分,因为我样样农活都是生手, 队里记给我一天3 个工分,也就是说,我干一天农活,得到的只有6 分钱。我在生产队干过很多种农活,如割麦、锄地、割草、插秧、耘田、割稻、种番薯、种玉米、掰玉米等。由于没有劳动经验,割草时没有把杆禾(一种茅草)抓紧,手被茅草割得血淋淋;割稻时双臂被稻叶刮出一道道伤痕,火辣辣的疼;初次耘田时深一脚, 浅一脚,站立不稳被摔成泥人, 大出洋相,引来大家一阵哄笑; 野外劳动时,最怕的是,草丛中窸窸窣窣游动的蛇和四脚蛇(蜥蜴),稍有动静我就草木皆兵,尖叫着逃跑……不过, 在乡亲们的鼓励下,我经受住了种种考验,还是坚持下来了, 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乡亲们那里学到了纯朴耿直、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经过一年多的劳动锻炼, 我的劳动技能增强多了,皮肤黑了,饭量大了,身体也结实了, 体重比下乡前增加了二十多斤, 因此大家都叫我大壮(胖子的意思)。象溪的山山水水, 洒下了我辛勤的汗水,留下了我辛劳的足跡,更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意志。

    广阔天地显身手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你有任何一点特长都会给你发展的机会。

    1969 年,全国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我被公社抽调到贫下中农宣传队(简称贫宣队)。由于我的字写得较好, 公社的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刻钢板(那时候还没有打印机, 印刷资料时,先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好底样,再用墨油印刷) 等都是我写、我抄、我刻的。宣传队一组4 人驻南坑口村一个月,白天与贫下中农一起同劳动,晚上学《毛选》、读报纸学时事,吃住都在南坑口村的农民家里,我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下半年,象溪村办起了青年俱乐部,村里的文化生活也随着活跃起来,白天大家都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在高氏宗祠内,点着煤油灯排练节目。我是俱乐部的骨干,参加县里的革命样板戏学习班,回村后自编自演宣传毛泽东思想、爱国主义、歌唱社会主义的文艺节目,主要节目有: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戏中我扮演李奶奶,绍兴知识青年贺建秋扮演李玉和,包花莲扮演李铁梅。有表演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我们走在大路上》《逛新城》《赞歌》等,还有独唱、快板、相声等,这些节目不但在本村宣传演出,还到当时的靖居区范围的四个公社(雅溪、靖居、裕溪、板桥)中较大的村去巡回演出,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和称赞,部分节目还参加了区、县的汇演,青年俱乐部让我忘却了寂寞和无聊, 那是知青生活中一段最为快乐的日子。

    1970 年,全国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实行春季招生, 农村学校归公社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简称贫管会)管理, 公办老师全部下放到村(大队) 拿粮食和工资。象溪村为了节省开支,推荐我担任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

    象溪小学是松阳历史名人高焕然在民国2 年(1913) 创办的,解放后学校仍旧很简陋, 设在村脚的慈恩寺,学生40 人左右,分初小和高小两个班, 只有两位教师,均为复式教学, 我教四至六年级。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真备课,耐心教学, 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和家长们的好评。在村里当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很低,也是记工分制, 但比下地干活要高的多,全年 记3000 个工分,摊派到6 个生产队,吃的口粮也是各个生产队的百家粮,所以,我这民办教师实为赤脚教师

    由于象溪劳动工分的分红低,这点粮食根本养不活自己, 全靠上海家里资助。1972 年春, 公社贫管会把我调到公社所在地的石马铺小学任教,月工资22 元,收入提高多了,我的生活就不成问题了。有了前两年的教学经验,我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公社和区完小搞教研活动,经常组织教师到我校听课,大家对我的授课质量予以充分肯定。村里划给学校一块学农基地,我成了孩子王,我带领他们学种蔬菜、番薯的本领,春天和学生们一起割青草积肥,秋天搞小秋收,支援农业, 体验农事。

    1978 年11 月,县里落实知青政策,我被招工到裕溪公社文化站工作,在区(镇)文化站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八年,1986 年调到县博物馆工作至退休。

    十年知青这段特殊经历, 给了我对人生艰辛的领悟,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坚持,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格,使我在为人处事、事业实践等方面更加成熟。这是一段无悔的岁月,它已经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给了我绵延不断的温馨和力量。

    象溪和石马铺村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每年我都会去那里走走看看,那里的山还是那么得清,那里的水还是那么得秀,那里的人还是那么得亲, 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事还是那么记忆犹新。

    (作者原为投亲插队浙江遂昌县雅溪公社象溪村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