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学习习近平 人民好榜样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2018年 06月 09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戴肃 点击: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访谈的每一篇文章,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接说明了习近平当年“获得了正式的知青身份、经历了艰苦的知青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访谈的每一篇文章,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接说明了习近平当年“获得了正式的知青身份、经历了艰苦的知青生活、接受了七年的知青磨练、养成了正面的知青性格、凝集了心中的知青情结、练就了共和国的知青精神”,也说明了习近平后来成长为党和国家领袖所必须的气质、气魄、思想、学识、作风、胆略、能力、作为的历史来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好书,是我们学习习近平如何工作、学习、为人的一本好教材。我读完以后,深深体会到需要从五个方面向习近平学习。

    一、学习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习近平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习近平所经历的知青岁月,远不是过农村艰苦日子这么简单。他是带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但是,习近平对党的热爱、对党的信任、对党的忠诚、对党的追求是矢志不渝的,对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坚定不移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黑帮子弟” 改变成“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再通过进一步的努力,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身份积极争取入团、入党。习近平在入团、入党的态度和行动上有很精彩的表现。

    习近平回忆说,他入团是费尽了周折的,入团申请书前后写了八份,才批下来。后来习近平又被组织上派去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像他这样的身份,又不是党员,是不可以去搞社教的,但是,当年习近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组织上的完全信任。县团委书记对习近平说:“让你整社,你就整吧,整得怎么样我都认了;整好了算你的,整坏了算我的”。由于整社工作做得很好,组织上和当地农民信任习近平,要求习近平留在搞整社的赵家河大队的村里工作,而习近平原先插队的梁家河大队也要习近平回去工作。如果要留在赵家河大队的村党支部工作,就是有个是不是党员的问题,那时候习近平才20 岁,仅仅是团员,还不是党员。虽然20 岁的习近平已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但由于家庭原因都不批准。这次公社又将习近平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因为公社希望能够吸收习近平入党, 但是不敢擅自作主,就把问题上交。当年的县委书记就斗胆批准习近平入了党,还让习近平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我们可以想一想,八次入团申请书,十来次入党申请书,这不精彩吗?这不是很明确地表达了习近平对党的热爱和忠诚吗?习近平在20 岁时就表现出了对信念理想的如此矢志不渝的追求,不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效仿的吗?

    二、学习习近平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当地农民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了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上山下乡初期,习近平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而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融入当地农民的问题。习近平自己回忆说,别的知青天天上山干活,而自己却很随意,因此老百姓对自己印象不好。几个月后习近平回北京,住在姨妈家里。习近平的姨父给习近平讲他当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一二九”以后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到太行山。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当地农民里钻,你现在不靠当地农民靠谁?当然要靠当地农民。姨妈也讲,那时我们都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听了他们的话,回到农村以后,习近平就按这个思路努力跟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跟当地农民一起干活。一年以后,习近平劳动关过了,生活也习惯了。当地农民见习近平有所转变,对习近平也好起来,到习近平窑洞里串门的人也多了,习近平那屋子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时间大概是1970 年。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进来。进来后,习近平就给他们摆书场,讲古今中外。当地农民愿意听城里人侃大山, 讲他们不懂的事,渐渐地就连村支部书记有什么事情都找习近平商量。习近平那时不过十六七岁,村里几个老头有什么事也都找习近平商量。这样, 习近平在村里有了威信。古人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改了几个字,作为他上山下乡的最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农民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深深体会到基层离当地农民最近,最能磨炼人。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习近平获益匪浅,同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日后的成长和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1993 年,习近平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习近平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习近平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习近平所记得的,是乡亲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习近平, 保护过习近平,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习近平, 天天熏陶着习近平的心灵。

    习近平所在的那个村绝对是个贫困村,延安养育了习近平好几年,虽然离开了,但是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习近平认为是应该做的。习近平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老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说的过去吗?

    这就是习近平的家国情怀,说的和做的完全一致,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吗?

    三、学习习近平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习近平酷爱读书,这是众所周知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我们生动展现了知青岁月里习近平的读书生活。书中说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繁重劳动之后,习近平坚持长时间地阅读。他自己也曾经感叹到:“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山沟里文化活动极端匮乏,他千方百计,通过种种渠道去收集各种图书。在低矮的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研读了三遍,还阅读了大量的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他注重分析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剖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饥似渴的阅读,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习近平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些由衷的话语,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

    我们应该向习近平学习,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实践中。

    四、学习习近平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

    “实干兴邦”,是贯通古今的治国理政的成功之道,也是习近平从梁家河的七年历练直到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成长成熟之道。习近平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在梁家河艰苦岁月里,许多同来的知青陆陆续续都走了,唯独习近平留了下来。不仅留下了人,更留下了心,成为延安人的真正一员,并决心把这里作为自己人生历练的起点。这既是看似普普通通的人生选择,又是非同寻常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正是这样从平凡的起点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并把自己的一切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同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和思想品格。

    书中谈到,习近平把满足当地农民需求和调动当地农民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带领当地农民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既满足了当地农民需求、方便了当地农民,又让社员发挥了各自长处、解放了劳力,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好处, 注入了动力;习近平爱动脑子, 看到报纸上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主动到四川取经学习, 既当指战员,又当技术员,遇到难题分析症结,带头下到沼气池底找裂缝修补,最终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习近平遵循科学规律,带领基建队打坝淤地,找水利部门来现场考察,把排洪的相关数据严格计算好,按标准施工,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习近平注重并善于做当地农民工作,到赵家河村搞社教,曾劝说倔脾气的前队长重新出山,使队上的面貌立竿见影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做事一向稳妥、可靠,从不胡来、蛮干,特别重视处理问题的技巧,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 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 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梁家河的乡亲们心中,习近平是“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后生”。习近平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始终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忧虑村民的温饱和社队的发展。习近平曾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共产党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样才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陕北这块红色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这就是求真务实。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坚持和发扬下,求真务实才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成为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什么能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能够言必信、行必果,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赢得人民信赖。答案就在这里。

    我们应该学习习近平,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主动深入当地农民、学习知识、肯于钻研、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和保障。

    五、学习习近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到陕西梁家河插队落户,那是1969 年1 月,离他16 周岁生日还差5 个月。那里是全国近2000 万上山下乡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近平没有怨言,更没有抵触。习近平自己回忆说,很多人是哭着去的,而习近平是笑着去的。习近平到了农村之后就与当地农民一起拉煤、挑粪、拦河、铡草、放羊,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 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习近平15 岁下乡身份是“黑帮子弟”,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很快变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然后积极争取入团、入党,还参加了社教工作,展示了才华。到了20 岁那年,当地组织和农民推选习近平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黑帮子弟”到大队书记,四、五年时间身份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凝聚着习近平多少辛劳和汗水呀!当了大队书记之后,习近平保持劳动者的本色,依然积极参加劳动,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做沼气池,发展生产,很快改变了梁家河的面貌。习近平已认定,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习近平认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是起始于陕北七年,他说上山下乡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自己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当地农民。二是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这两点都是让习近平获益终生的东西。

    习近平上山下乡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当年年仅15 岁的习近平,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是不信任的目光,他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但习近平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自己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习近平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于是,习近平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

    习近平回忆说,短短几年中过了四大关:

    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

    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习近平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习近平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习近平挣6 个工分,还没有妇女高。两年后,习近平就拿到壮劳力的10 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四是思想关。习近平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七年光阴,锤炼了习近平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习近平看做他们中的一分子。习近平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习近平坦诚相待,让习近平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习近平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习近平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领袖,得益于艰苦环境的造就,更多是他苦心立志的奋斗结果。他干实事、做大事、闯新路,谋定而后动,知行合一。关键是,他的好学深思,他的多谋善断,他的善谋善为,几十年下来使他积累了丰厚的政治经验。十八大以来,他勇挑历史重担,带领全党纠正时弊,把我们党和国家沉积了多年的问题,用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和踏石留印的工作态度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为我们开辟了新的长征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