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舌尖上的察哈彦

    2017年 12月 31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陆亚平 点击: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在53回中有一段描写黑山村乌庄头进献年货的文字。那份年货账目单,林林总总列着四十多样飞禽走兽山珍海味等各色货物。据红学家考证,这黑山村就是地处关外北大荒的贾家领地,账单所列绝大多数都是北大荒的物产。那时的北大荒真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在53回中有一段描写黑山村乌庄头进献年货的文字。那份年货账目单,林林总总列着四十多样飞禽走兽山珍海味等各色货物。据红学家考证,这黑山村就是地处关外北大荒的贾家领地,账单所列绝大多数都是北大荒的物产。那时的北大荒真的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我们当年插队的察哈彦,地处北纬52度的黑龙江边,不通路、不通电、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别说电视就连广播也是对过的声音响。我们知青的劳动生活十分的艰苦,但只要肯动手动脑,生活还是可以改善的。食堂,是察哈彦知青一日三餐的主要来源。全村二百来知青的自留地全部由食堂统一管理,另外还自己养猪养鸡。食堂的主食为馒头与粥。上海的馒头一两一个,最大也就二两。而察哈彦知青食堂的馒头却是四两一个,一日三餐下来至少一斤二两。以今天的眼光,个个都是大胃王。粥有小米粥馇子粥高粱米粥等。副食则以白菜土豆汤为主。但夏天蔬菜也不少,有西葫芦、西红柿、黄瓜、油豆角等。还有一种叫“布留克”的腌菜,类似于上海的大头菜,也是吃馍喝粥的特色小菜。在上海干部老缪的带领下,食堂开动脑筋为知青改善伙食。除了白馒头,我们经常还能吃上葱油花卷和包子,如糖包(绵白糖馅)、豆包(芸豆沙馅),秋天时还能吃上都柿包(蓝莓馅)。食堂还经常磨豆腐,那时的豆腐有一股豆腥气,吃在嘴里香香的浓浓的厚厚的,特别好吃。过春节时每人一大碗红烧肉,男生很少有人吃剩拿回去的。

    供销社是知青打牙祭的地方,但水果瓶肉罐头饼干等对于囊中羞涩的我们实在有点奢侈,只能小范围偶尔为之。但那时的供销社有两样东西却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高粱饴糖,特别好吃,一人一气能吃个半斤八两。还有就是中秋月饼,硬得真能砸死人。

    久而久之,知青也会因地制宜解嘴馋。割完黄豆,在地头点燃豆秸,等豆子噼里啪啦跳起来就可以吃了,味道很香!玉米也能这样吃。地里刨完土豆,往兜里揣两个,回宿舍放到火炉里烤烤,又香又绵特好吃。有时候食堂的馒头做僵了,我们就拿回宿舍,要么整个放在炉子铁板上烤,等到馒头皮微黄,把它掰开夹点猪油绵白糖,甭说有多好吃!也可以把馒头切成片,烤黄了吃,又香又脆。或者直接问食堂要些白面,回宿舍做面疙瘩吃。袁伟平就经常做疙瘩饺子等夜宵与室友分享。他虽从未进过伙房,但整吃的很有手段,现在的烹饪技术更是了得,其苔条花生是察哈彦知青聚会的标配下酒菜。说起面疙瘩,还有一个花絮。一次公社某干部到队里检查工作,正赶上晚饭时节。那时的农村没有什么招待餐,他在食堂打了一份面疙瘩,在昏暗的油灯下津津有昧地吃起来。突然,他感觉某块疙瘩的口感味道都不对,吐出一看竟是一只死老鼠!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察哈彦依山傍水,山里有木耳、猴头、松子、榛子、酸梨子等山珍,盛夏时节,野地里黄花菜盛开,这也是餐桌上一道菜(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忘忧草)。一入秋,山里的草甸子就结满了紫色的小浆果“都柿”(蓝莓)。有一年初冬,孙逸平去山里盖倒大木的房子,收工时迷了路,就以都柿充饥,在老林里度过了思考人生的一夜。走兽有狍子、野猪、野兔、松鼠,飞禽有野鸡、飞龙等。一次某老乡套到一只狐狸,他卖了皮子,肉则被知青吃了,我也有幸尝了几块。《红楼梦》书中黑山村年货单上的鲟鳇鱼和各色杂鱼黑龙江里都有。据说早年问,生产队曾在冒烟山下捕到过一条数百斤的大鳇鱼。还有一种传说,清朝年间,马哈鱼洄游产卵时,呼玛洞里挤满了鱼群,人都可以踩着鱼背过河。老乡把江中的鱼归结为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当年捕鱼的吃鱼的,不知还记不记得三花五罗十八子?三花是鳊花、鳌花、吉花;五罗为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十八子有岛子、七粒浮子、嘎牙子、牛尾巴子(牛尾巴梢)、鲤拐子、草根棒子、鲫瓜子、鲢子、鲇鱼球子、柳根子、船钉子、斑鳟子、细鳞子、花里羔子……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要想品尝上述美味,是需要相当技术含量的,有时还要冒着生命的风险,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有一年夏天,老董头进山采木耳,一天一夜未归。队里组织上百人去找。在一个叫做“飞机罩”的地方转了大半天,连个人影都不见。王龙义、何少云是采山珍套野味的玩家,王兴家、金懿然是甩钩钓鱼的高手,孙逸平则是网鱼的行家。每当整到了鱼,我们就在宿舍里煮鱼吃。煮鱼的家伙什是洗脸又洗脚的铝盆。有一回,当鱼被吃光时,一位老兄从汤底里捞出一物件,仔细一看原来是条臭袜子,怪不得鱼汤如此鲜美。但当几十年后我们重回察哈彦时却吃不到当年的大鱼,只有数寸长的小鱼,据说大鱼都跑到了俄罗斯那边。

    东北有句俗话: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察哈彦知青当年曾创下吃饺子记录。至于到底吃多少又是谁创下的,则有多种版本,这里就不赘述。

    察哈彦地处北纬52度,在长达7个多月的冬季里,气温经常低至零下三四十度,整个察哈彦就是个大冰箱。鸡鸭鱼肉放在屋外冻得似铁一般。供销社进的鸭梨柿子,也都冻得像铁蛋.根本没法入口。只有把它们浸在凉水中,拔出果内的寒气,结成厚厚的冰壳,剥去冰壳后才能享用。入口的果肉绵绵的还带着冰碴,别有一番风味,在南方是绝对吃不到。冻过的豆腐.呈海绵状,有点像上海的烤麸,和酸菜猪肉一起炖,特别的好吃。察哈彦不通电自然就没有冰箱,要吃冷饮只有在冬天。供销社的月饼能砸死人,但冰糕却能馋死人。刘琪一次吃了十几块冰糕,这个记录无人再破。时间长了,每当有老乡家杀猪,一些与老乡混得熟的知青,如王兴家等就能受邀品尝杀猪菜。

    当年我们刚下乡时只有十六七岁,男生还没发育完全,劳作又辛苦,虽然馒头菜汤管饱,但毕竟缺乏荤腥油水,肚子总是感觉空空涩涩的。有一次,一位老乡把一头病死的猪抛进黑龙江,知青把它捞起,掏空内脏食其肉。还有一年的夏天,我们在外筑路,带去的猪肉爬满了蛆,我们把它扔了,却被隔壁翻身屯的知青拿去洗尽蛆虫后吃了。好像还是那年筑路,我们外出背给养。一位老兄扛着一瓶豆油,眼看就到驻地了,瓶子却从肩头滑落砸在石头上碎了,几十斤豆油就白瞎了。

    我刚到察哈彦,身板瘦弱,肋骨毕现,因得“刮刀”之绰号。一年半后回家时却长得黑黑壮壮。孙逸平刚下乡时个子才一米六几。但当他第一次回家探亲时,个子却窜上去10多公分,连父母都不认识了。这也许都要归功于察哈彦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