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也谈知青文化和精神

    2016年 06月 19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林嗣丰 点击:
    对于“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总有人指手划脚,认为知青虽然顶着一个“知识青年”的头衔,其实并无“知识”,因而谈不上有文化,更不要说有什么精神。对此我很不能认同,下这样结论的人其实并不懂得“文化”和“精神”的含义,却在那里胡言乱语,有的人甚至还

    对于“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总有人指手划脚,认为知青虽然顶着一个“知识青年”的头衔,其实并无“知识”,因而谈不上有文化,更不要说有什么精神。对此我很不能认同,下这样结论的人其实并不懂得“文化”和“精神”的含义,却在那里胡言乱语,有的人甚至还打着“文化人”的旗号,做着很没“文化”的事情。

    要谈论文化与精神,首先必须弄明白“文化”和“精神”的确切概念,否则,相关文化和精神的言论都是无稽之谈。

    一、关于文化及知青文化

    所谓“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百度“文化”词条,下面的“精神”同)由此可见,文化的形成必须有两个必要前提,即一定的社会组织、一定的历史积累,也即需有空间和时间的两个维度。它的表现形式既“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而且是“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那么知青呢?我们尚且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说起,仅就文革中到各地去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他们或到兵团或赴农场或插队落户,形成了一个个的团队、集体,构成了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700万的庞大团体,在农村、农场、兵团的背景中组成了特有的社会,产生了特有的社会现象。这就为知青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空间保证。同时,从1968年的起始到1978年结束,仅文革中的知青运动就历时了10年的时间,如果算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兴起的上山下乡热潮,就有更长的历史跨度了。这样长的历史跨度,就为知青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从这个角度谈,怎么可以否定知青中存在文化呢?说知青没有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没有文化,因为他们对什么是文化都没搞懂,怎能侈谈文化?当然,正如国家、民族的文化一样,其中凝聚着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知青们可以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地生活、劳动,可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并不断丰富着自己的业余生活,学习,宣传,娱乐,运动,甚至恋爱,结婚,成家,立业;但他们也会不时地做出偷鸡摸狗的事情,出现逃避劳动等等这样的负面事件。但,正因为文化必须是能够传承的,当然应该是具有正能量的,所以只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最能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积极向上作用的诸如“凝聚着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东西。决不能因为知青的文化中存在有糟粕,有消极的东西而否定知青具有文化,而且是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否则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同时也必须指出,文化是一种现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写书作文,唱歌跳舞,这些只能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常常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能够感受到的形式而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比如我们走进故宫博物馆、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就会感受到有一种特别的氛围包围着我们,这就是文化的气场。同样,你只要置身于知青团队中,就会有与其他团队其他人群不同的感觉,这就是知青文化的力量。

    二、关于精神及知青精神

    所谓“精神”,就内涵方面而言,精神是过去事、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就外延方面而言,精神包括所有的精神物件和精神事件。也就是说精神且必须满足对“过去事、物记录”和“重演”的双重条件,必须有承载精神的物件和事件。

    那么,知青精神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具有这样物件和事件呢?首先知青有十年(更长的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跨度,在漫长的跨度中既有对知青事、物的书面记录,更有无数的口头记录,即使是那些否定有知青精神的人也有满满的相关书面及口头的记录(包括网络文章),知青只要有碰头机会就会谈论“当年如何如何”的情景,无论是值得记念的还是不堪回首的,一谈起来就话题不绝,更有许多人和团队通过不同的途径出版了许多回忆那段经历的书籍,网络上更有许多的知青网站和知青博客,有着许多的回忆作品。小到一把剃头刀、一片小松林,大到一次雪中夺粮的战役、一场牺牲许多知青的火灾,这些事或物中都能看到知青精神的表露。不仅如此,这种精神不但在当时发挥了正面的作用,而且这种精神在知青回城后面对新遇到的种种困难时,又帮助他们在新的困境中站立起来,无论其道路是顺畅还是曲折,都让他们成为历史的弄潮儿。即使是到了人生的晚年,他们依旧如当年一样的乐观、豁达,依旧如当年一样爱“折腾”。

    许多知青至今依旧保存着他们当年下乡时带去、使用过的物件: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盏煤油灯,一张挎着钢枪的照片,一枚往返城市与乡村的火车票……因为这里面有他们的笑声,有他们的泪水,有他们的历史,更体现着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脑子中会留存有永远不会忘却的事情,只要触及便会如电影一般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放映,因为这些都与他们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于是,这些事件就出现了交谈中,留在了文字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下一代人。这在新疆知青二代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挖掘、保存和发扬知青文化和精神

    毋庸置疑,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喜恶而去否定它,而是应该尽力地去挖掘、去保存和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种精神。

    首先要动员我们的广大知青,清除头脑中或左或右的思想,既不无限拔高知青精神,也不盲目贬低知青精神,更不要否定知青精神,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主义的观点出发,客观评论知青文化和精神。

    其次必须搞清的是,作为一个庞大的团体,知青中确实存在着糟粕的东西,如同中华民族中存有“阿Q精神”一样。知青现在要提倡的精神是需要能够传承的,我们要挖掘、保存和发扬的,是能够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复兴我们民族大业起正能量作用的精神。无论说是吃苦耐劳的、集体主义的、自立自强的,还是爱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只要对我们国家、民族有利的,我们都应该在有生之年竭尽我们的能力去挖掘、去保存、去发扬。上海知识青年历史研究会会长阮显忠所说:“我们所分析的精神是要倡导和发扬的,因此,这种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应当是优秀和积极向上的。”(《关于知青精神的思考》)这应该是我们挖掘、保存和发扬知青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要有历史的使命感。我们这一代已逐渐老去,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规律。我们要为历史负责,要为后代负责,更要为将来负责。我们应该为后人留下我们物质遗产的同时留下精神的遗产,让后人去评说。

    知青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许以后不会再有了。既然历史留下了“知青”的名号,那么作为知青的一员有必要让历史更清晰地看到知青这个群体,看到知青这个群体曾经建构于这个社会的文化和精神。


    (作者原为黑龙江兵团五师46团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