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巧遇“洋知青”

    2016年 06月 19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李申 点击:
    左边李申,右边阳建平 我外甥女在美国新泽西州工作,工余参加了一个全华班的合唱团。他知道我也热衷合唱艺术,常为合唱团担綱手风琴伴奏,于是给我发来了他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黄河大合唱》的录像和图片。他们的演唱是非常棒的,最棒的还是,这支全华班


    左边李申,右边阳建平

    我外甥女在美国新泽西州工作,工余参加了一个全华班的合唱团。他知道我也热衷合唱艺术,常为合唱团担綱手风琴伴奏,于是给我发来了他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黄河大合唱》的录像和图片。他们的演唱是非常棒的,最棒的还是,这支全华班的合唱团,担任朗诵的,竟然是一位洋人,而且,此君嗓音浑厚,汉语极其流畅纯正,令人啧啧称奇。几个月后,我参加《2016知青迎春闹元宵歌舞演出》,那天上午,我和《女生小合唱》节目组的队员们正在后台紧张地排练。不经意间,发现一个老外似乎很关注我们,伴随着旋律,还不时地点头、赞许,发出会意的微笑。

    老外是个大高个子,一头的白发,看样子,年龄和我们相仿。我想,我们这是一次纯粹的老知青活动,何以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一个老外,也来了兴趣?更没想到,在排练的间隙,这位碧眼的仁兄,竟索性走上前来:“你的手风琴拉得真棒”,一张口,字正腔圆,竟然还是地道的京片子。这就奇怪了,这么多年,老外见得多了,汉语说得纯正的,也不少,但大多是年轻人,像眼前这位的岁数,操着一口标准的京腔,倒是没见过。

    “你是哪国人?”我不由问。

    “美国人啊。”

    “美国人?可今天是我们中国知青的活动啊,你怎么也有兴趣?”

    “怎么是兴趣呢?”老外迅速地纠

    正了我的说法,立刻理直气壮地说:“我也是知青啊,我当然也要参加活动”,并说,“下午我也要演出呢。”

    哇,一个与我们同龄的老外,一口的京腔,这已经够新鲜的了,更新鲜的是他还声称也是“知青”,并且似乎是很坚定、很自豪地说出这个只有我们中国人才特有的称呼,真是闻所未闻!

    真的假的?好奇心促使我仔细地阅读起《节目单》来:“阳建平,美国人。1972年5月由周总理亲自安排从北京下放到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一营六连(属南京军区管辖,是全国标兵连)。父母阳早和寒春从青年时代就从美国来到延安,追随毛主席从延安窑洞一直到革命胜利,并永久留在了中国。阳建平现定居于美国,他热心中国知青活动。擅长男中音演唱,并参加话剧、合唱等演出。他为人随和、性格开朗且幽默、乐于公益事业、深受大家喜爱……”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眼前这位中文名字为阳建平的美国人,确实曾经是“中国知青”,地地道道的“中国知青”,并且,还是“红二代”!在当年的一千七百万知青队伍中,竟然还有“洋知青”,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因为他也喜欢拉手风琴的缘故,午休时,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聊开了。我问:“你在美国什么地方居住?是否常来上海?”他说:“我住美国新泽西州,因工作关系常来上海。”一听是新泽西,我马上接着说:“我外甥女也住新泽西,她从北京外经贸大学毕业后于96年赴美,先后获得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美国注册会计师资格CPA。现就职高盛资产管理部会计师。”他又问我:“你外甥女业余参加什么活动?喜欢唱歌吗?”我说:“她工作之余热心参加教会和社区活动,周末在当地中文学校当老师,还参加了新泽西‘乡音合唱团’,并于去年四月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参加了百人《黄河》大合唱,我看了演出全部录像,担任朗诵的居然是一位美国朋友。”听到这里,他立刻激动起来:“我也参加了那场演出,你说的朗诵者,就是我啊。”真的?说到这里,我俩几乎同时打开手机搜索起来。画面上,站在百人合唱团前面一位一头银发、风度翩翩的朗诵者,正是眼前的这位阳建平,而外甥女恰恰排在他身后。围观的知青朋友们,顿时惊呼起来,不约而同地说,真是太巧、太神奇了,令人难以置信。“洋知青”显然也十分惊奇,不断地说,“世界之小、世界之巧!”,还很中国式地来了一句,“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我立即将巧遇“洋知青”阳建平的信息发给了远在新泽西的外甥女,她马上给我传来了美国中文网的一篇报道:“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个美国‘红二代’的回归之路”----阳建平的父亲阳早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技系的毕业生,因当时受到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西行漫记》的影响,辗转到了中国延安,追随毛主席在根据地工作,并与阳建平的母亲寒春在瓦窑堡的一个窑洞里结婚。寒春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是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一位当代参与“曼哈顿计划”的极少数女科学家之一。他们结婚后一直在延安。解放后,定居北京。他们在中国养育了了三名子女,如今天各一方。长子阳和平(由宋庆龄取名)现在北京外经贸大学任教授;次子阳建平定居美国新泽西;小女儿阳及平则生活在法国。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阳早、寒春从美国来到中国,并选择一生留在中国,相濡以沫54年,直至离世。阳建平当年在安徽农场期间,结识了一位来自上海的女赤脚医生考建华。七十年代末,考建华回到上海,阳建平去了美国。但从农场相识开始一直保持书信来往,同时感情也与日俱增,最终在1980两人在上海结为连理,为这段在非常时期的跨国恋情画上圆满的句号。后考建华随丈夫回到美国费城,进天普大学读书,主修计算机专业,如今他们的女儿已长大成人。阳建平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不仅唱歌、朗诵,还是一位话剧演员。2011年,纽约长江剧社在下东城的新城市剧院上演了讲述“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广东的故事《孤蓬万里征》里担任神甫角色……。

    “洋知青”阳建平的演出,当然是十分精彩的。在这独特的场合,一首《这一片深情的土地》,凭藉他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显然,深深地打动了全场的知青,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我向他精彩的演唱表示祝贺,顺便也问他:“当年,你是可以留在北京的,为什么也要上山下乡呢?”他马上说:“我从小生长在中国,应该和普通的中国人是一样的,我也热爱这片土地。况且,这段下乡的经历,对我一生来说,很有意义。”

    说得真好!在中国人民最艰难困苦的年代,他的父母选择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和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一样,他们都深受中国人民的尊敬。毫无疑问,今天的阳建平,子承父业,仍然在中美人民的友好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这种民间的友好大使,也值得赞许。

    有意思的是,这位“洋知青”阳建平的微信昵称,就叫“阳求恩”。


    (作者系黑龙江引龙河农场原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