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当前位置:首页 > 知青人物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节能先驱

    2015年 06月 15日
    来源:《生命记忆》 作者: 点击:
    戚桂娣 ,女,上海知青,1949年9月24日出生,上海市继光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8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3团12连,不久成为女拖拉机手,次年担任机务班长。1970年夏,为厉行节约,领着全班用土法进行“废油再生”试验,10月17日,在炼制废油过程中

     

    戚桂娣,女,上海知青,1949年9月24日出生,上海市继光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8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3团12连,不久成为女拖拉机手,次年担任机务班长。1970年夏,为厉行节约,领着全班用土法进行“废油再生”试验,10月17日,在炼制废油过程中不慎发生容器爆炸,被严重烧伤,虽经全力抢救,仍于11月26日牺牲,年仅21岁。团党委根据她生前意愿和表现,追认她为中共党员。当年的《兵团战士报》和《解放日报》报道了她的事迹。

     

    打开长长的亡故知青名录,在林林总总的死亡原因中,竟然有为厉行节约而殉职的。

    当年物资匮乏,厉行节约是全方位的,自然也包括节约能源在内。黑龙江农垦系统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垦区,在风沙尘土中作业的农机具,润滑油的更换率极高。但是,据资料显示,实际真正的“废油”只占10%,90%都可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有个专用名词叫“废油再生”,指的就是回收利用废油。在1981年4月商业部、国家能委等四部委发布关于润滑油再生利用的文件整整11年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就开始了“废油再生”的实践。33团12连的机务班长,上海女知青戚桂娣,为“废油再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虽与当下的节能减排目的意义不尽相同,但她和她的战友们却是勇于“吃螃蟹”的探索者,是节能之先驱。

     

    戚桂娣的入团通知书

    戚桂娣中等个儿,长得清秀漂亮,性格开朗活泼,从小就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从小学起,她的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一直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多次被评为学校和区里的优秀少先队干部,事迹还上过上海的《少先队报》。在中学里,她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 “复课闹革命”时,小戚已经初中毕业,她为了让学弟学妹早日重回课堂,主动帮助老师收拾被文革破坏的残局,打扫教室,整理教材,联络同学,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干脆吃住在学校。

     

    戚桂娣当年签署的《献忠书》
        1968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开始了。此时戚桂娣的二姐早已去了新疆建设兵团,按政策,她可以留在上海进工厂。可是她积极相应毛主席号召,写了《献忠书》(表决心),毅然报名去黑龙江“屯垦戍边”。

     

    戚桂娣的下乡通知书

    那时,兵团的条件非常艰苦。刚刚远离大都市和亲人的知青们,一踏上黑土地,迎接他们的是闻所未闻的繁重劳动,许多知青都躲在被子里掉过眼泪。戚桂娣凭着她的执着和勇敢,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她那股认真向老职工学习的劲儿,使人不敢相信她是个上海姑娘。头一年,她就评为“五好战士”,第二年,当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标兵,并被选拔上了机务排,当上了女拖拉机手。她凭着一股钻研劲儿,学会了驾驶和保养拖拉机,不久担任了机务班长。她带领全班一次次出色地完成春耕、秋收和突击任务。

     

    戚桂娣在联合收割机上工作

    1970年夏,兵团开展“节约闹革命”活动。连队将“废油再生”试验的任务交给了戚桂娣所在的机务班。

     

    戚桂娣与好友刘殿荣

    在我国,开展“废油再生”试验的,最早是铁路系统。工艺非常简单,每百公斤废油加上4公斤的稀释硅酸钠 (玻璃水),用蒸汽管加热至80℃,而后沉淀24小时,最后油水分离便能获得再生合格油料了。这种原始工艺炼制周期长,质量差,效率低,耗能多,现在早已被新工艺所取代。但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北大荒, 没有专业设备,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只是为国分忧的责任感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戚桂娣和战友们土法上马,没有压力容器就用大油桶,没有蒸汽加热管,就用柴禾烧!这是非常危险的作业,在那个年代, 提倡的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鼓励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知青们就是在不具备炼制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废油再生”试验的。

     

    女拖拉机手(前左2是戚桂娣)

    1970年10月17日下午,戚桂娣在试验场地值守时,柴禾烧烤下的油桶压力超限,发生爆炸。小戚浑身沾满柴油,顿时成了火人。战友们赶来将火扑灭,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急救。戚桂娣全身严重烧伤,其中3度以上烧伤面积达75%,特别是头部和脸部,几乎没有了头皮和肉,其状惨不忍睹。团部当即决定转送兵团医院。几天后,小戚伤情稍事稳定,担架直接抬上了开往哈尔滨的列车。列车长知晓伤员的情况后,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感染,马上通过铁路电话与有关方面联系,火车到达虎林后,铁路方面决定让该次列车只拉小戚一行乘坐的那一节车厢直奔哈尔滨。车到牡丹江,铁路局为了减少伤员受感染的危险,又决定让小戚一行改乘中央首长专用的包厢列车,直驶目的地。一路上,沿线所有的列车全部停车让行。铁路方面还与哈尔滨兵团医院联系,告知列车行程。列车到达时,医院的救护车已提前等候在站台上。《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描写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景,在小戚身上再现了。列车两次变换行进方式,无一旅客提出异议。

     

    戚桂娣参加团首届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纪念品

    在兵团医院,戚桂娣是被作为英雄人物来宣传的,医院的墙上贴满了各科室的决心书,纷纷表示全力抢救知青英雄,院方派出了最好的烧伤科专家。治疗期间,戚桂娣表现得非常坚强,克服巨大的痛苦积极配合治疗。她的食道严重烧伤,什么都不能吞咽了,整个头部缠满了绷带,谁见了都会禁不住伤心落泪,她却安慰战友,话语里就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

     

    戚桂娣书信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0年11月7日, 35团发生了重大荒火,14名知青葬身火海,数十人烧伤,惊动了国务院,兵团医院的医护人员纷纷被派往事发地,小戚的主治大夫熊医生也不得不暂时离去。等他返回哈尔滨时,小戚已发生绿脓细菌感染,高烧不下。11月26日19点17分,在与伤痛搏斗了41天后,终因伤势过重,戚桂娣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戚桂娣日记

    戚桂娣殉职后,团里根据她生前申请和一贯表现,追认她为中共党员。并把她的事迹编成学习材料,在全团开展学习活动。当年的《兵团战士报》和《解放日报》都报道了她的事迹。那年冬天,12连文艺小分队和33团文工团都排练了歌颂她事迹的节目,在全团演出,催落了多少知青、职工和家属的泪花。

     

    (刘宏海根据戚桂娣弟戚耀舒,战友舒冲慧的回忆整理)

     

    :戚桂娣的几封家书,从中可以看到戚桂娣对北大荒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对战友的友情、对故乡和家人的眷恋。

     

    1969年11月30日的家信

     

    爸爸、妈妈:您们好!

    寄来的东西和信都受到了,把我高兴得够呛。家里这回一定花了不少钱,东西买得也非常满意。

    现在我们这里开始脱谷了。冬天脱谷是非常艰苦的,现在外面冷得都滴水成冰了,尤其是打夜班,车不出故障还不能冷了,就怕出故障,人冻得够呛,车还怕冻坏了。冬天脱谷好几年都不这样干了,今年因为秋季雨水太大了,车没有下地去脱谷,现在地冻了有一尺多深了,车才可以下地去脱谷。老职工说:我们今年上车“拣着便宜”了,我想这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太舒服了就要变修。你们说对吗?老职工特别是我的师傅特别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怕冻着我了,老是问寒问暖的,我穿得够多的,根本冻不着我,您们一万个放心好了,估计脱谷得要到十二月中旬以后才能完成。

    爸爸、妈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上海慰问团来我团我连了,五个人,他们讲了上海的大好形势,他们还说每年上海要来慰问一次。开了个座谈会,我们都进行了热烈的畅谈,向亲人们汇报了自己一年多来的收获。

    玉荷还没有来信,耀伟现在干些啥?姐姐经常回家吗?她和庆庆身体都好吗?哥哥的身体好吗?

    代问邻居们好!

    此致

                       革命的敬礼!

    女儿 桂桂

    69·11·30

     

    1970年2月15日的家信

     

    爸爸、妈妈:您们好!

    来信于8日就收到了,一直等到15日才收到邮包,所以信也拖到今天才写,里面的东西也都一一收到了,尤其是那糖使我和我们宿舍里的人特别喜欢,我都分给他们吃了。还有那裤子,我说爸爸你那份心意我是理解的,但是从实际来讲,我一年中没有几天能穿,我现在干的活你们也不是不知道,成天活像个油鬼,以后我不希望你们再邮这一类的东西,你们要邮什么穿的衣服之类的东西,最好先问问我。

    新年过得很愉快,吃的也不错,我自己还买了一些零食吃了,家里过的怎样,一定非常热闹吧。

    新年过去了,我们也不上山去打石头了,开始了农机具的检修。对了,大年初二、初三两天,我们打了一场大积肥的人民战争。农机具的检修工作也是比较艰苦的,天气还是那么冷,伸不出手来(有几天)干这个活,戴棉手套根本不行,只能戴个单的,有时连戴单的也不行,只能光手,不过这是今春四个大会战之一。四个大会战就是积肥、整理田地、选种、农机具的检修,这关系到一年的产量的大问题,不但要干,还要努力干好。你们说对吗?

    现在我们连里开展了一场“三清”运动,“三清”就是清粮、钱、物。

    不多写了。

    此致

                     敬礼!

    女儿 桂娣

    1970·2·15

     

    1970年4月24日的家信

     

    爸爸、妈妈:您们好!

    好像有好长时间没有通讯了,怎们一回事?你们为什么也不来信了?从3月26日我们开始了紧张的麦播战斗,起早贪黑,抢时间、争主动,根本(没)有时间写信,4月16日麦播全部结束了,紧接着就又投入了改装战斗,准备可以播大豆和其他一些小作物,估计在4月底就得要开始大田播种了,以上是客观原因;二是你们在上封信中讲给我寄东西来,但是左等右等也不见东西,也不敢下笔写信,一直等到今天,我实在忍耐不下去了,特写此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们快写信告诉我。还有关于耀伟不来了之事,我完全能体谅你们的心情,根本对你们没有一点意见,你们完全可以一百个放心。再说我这个人你们也不是不知道,就是有气也是一时的,根本不会记在心上的。

    还有以前我所要的那些东西,一部分是给别人带的,一部分也是可有可无的,现在耀伟也不来了,所以这一些东西买了也就寄来,没买也不用再买了。

    另外,我上回叫你们给洗的照片是否可以拿了,要拿出来了就快点寄来。

    对了,还有前好些日子我也收到了玉荷的来信,真是一收到她的信都能把人给高兴死了,因为她的来信太少了。

    姐姐、哥哥、弟弟、妹妹近来怎样,还有庆庆快七个月了,会不会爬了?他长得太使人喜欢和想念的了。另外再代问邻居们好!特别是亭子间姆妈好!

    不写了。

    此致

                    革命敬礼!

    女儿 

    70·4·24

     

    1970年5月12日的家信

     

    爸爸、妈妈:您们好!

    来信和照片都收到了,昨天相继收到了玉荷的信,她的情况很好,我也及时回信了。

    这两天大雨连着下了三天三夜了,迫使我们把紧张的大田播种停顿下来,看来这场雨下的太糟糕了,起码得再过四、五天才能下地,要是再多下几天雨,那就会为了不误农时人工下地去播种,三千多亩大豆啊,这几天都愁坏了,老天爷也太不像话了,一点儿也不帮帮忙,七十年代第一年的大丰收啊,可就得要化加倍的力气。

    最近我照了几张照片,这回邮回给你们看了。另外燕琍有没有照片,给我邮一张来。这六个人的,都是车上干的,住在一个屋里,她们来自各个地方,但是我们都非常团结,还都特别活泼,成天在一块儿碰着了就是唱啊乐啊地;还有那两个人的,那是我最好的朋友,她叫刘殿荣,我和她在一个车上干活,紧挨着睡,成天形影不离。

    东西寄不出来,我也不要了,这里还卖了一次香皂,她们也都有了,我也不需要了。为这个,我根本不会生气的。还有今年我发的布票都自己用了,做了一个棉袄罩,做两条绒布裤,我怕生虱子,绒裤不能经常洗,这样就可以免了这个危险,还要做长袖的衫衣和长裤,现在我穿的裤子都是七寸裤腿的,所以叫家里做也不合适,还是自己做好。

    最后还要麻烦您们一下,再给洗二张照片,还是三寸的白花的,两个人的要那大辫的(其实就是一个人),各洗四张。还有我六八年在革委会门口照的那张相底片在不在?要在的话给我邮一张来,还有和同学两个人照的也邮一张来。

    不写了。

                    革命敬礼!

    女儿

    70·5·12

    (40年后,刘殿荣读到这些家书时,含着着眼泪在舒冲慧的博客中留言道:“我更加想念我最好的朋友戚桂娣,当我看到有一封家书上写到刘殿荣是她最好的朋友时,我更深受感动,我们那时好的真是形影不离情同亲姐妹。戚桂娣的一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是乐于助人的一生,直到最后的工作,她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危险留给了自己,她虽然牺牲了但她的事迹万古长青。戚桂娣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