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当前位置:首页 > 知青人物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军马卫士

    2015年 05月 23日
    来源:《生命记忆》 作者: 点击:
    母维平 ,男,哈尔滨知青,1950年3月15日出生在哈尔滨市平房区,l969年8月2日支边到黑龙江省逊克军马场3分场12连,第一年就被评为“五好战 士”,1970年2月加入共青团。1970年6月9日,为救军马溺水辆牲,年仅20岁。逊克军马场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解放军总

      母维平,男,哈尔滨知青,1950年3月15日出生在哈尔滨市平房区,l969年8月2日支边到黑龙江省逊克军马场3分场12连,第一年就被评为“五好战士”,1970年2月加入共青团。1970年6月9日,为救军马溺水辆牲,年仅20岁。逊克军马场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后勤部201部队为他追记二等功,并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中俄界河黑龙江畔,小兴安岭北麓的逊克农场,前身是黑河垦区第一农场,一九六二年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逊克军马场,曾经为黑龙江的农垦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写下光辉的篇章,也曾锤炼了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并涌现出母维平这样的杰出人物,如今已经迈入花甲之年的龙江知青每每提及仍然激动不已。

    在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期,先后有二千五百余名来自京、津、沪、哈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来到军马场,成为我军战马繁衍饲养战线上的生力军。

    一九六九年三月.爆发了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准备打仗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有志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纷纷投身到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事业中。十九岁的母维平在这种形势下告别省会城市哈尔滨,与同学们一起来到与前苏联一江相隔的军马场。

    小维平和同学们从学生变身为普通的牧工。他们除了有部队的建制和管理之外,工作和生活方式与草原上的牧民没有太大的区别。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之年轻人极强的适应能力,小维平和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在艰苦条件下工作和生活。一次,队里安排打井,他在潮湿的井下,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挖防空洞时,母维平不顾有塌方的危险,干在最里边;上山运木材,母维平总是抢着抬大头,他在日记中写道:“为革命我要永远抬大头。”

    军马场的主业是饲养军马,在军马局的领导和老职工的带领下,知青们科学管理,精心饲养,“养马如养人,爱马如爱子”成为当时每个牧马人的行为准则。母维平所在班是河南放牧班(今红跃村),任务是饲养种马。优良的种马不仅高大威武,而且灵气十足,每一匹都价值不菲。母维平和战友们每天为它们喂食、洗刷、打扫厩舍,或牵出去遛弯,甚至任由它们奔驰嬉戏。母维平觉得有时候像是在伺候高傲的将军,有时候又像是在看护调皮的孩子,但更多的时候,他视军马为好伙伴、好兄弟,让它们长得壮壮的,精精的,将来定有用武之地。

    一九七O年六月九日,母维平和战友王枫桐休班,为了使种马能吃上鲜嫩的好草,他俩放弃休息去为军马割草。上午10时许,两人赶着马车在连队南面草甸子找到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他们把马儿拴在一棵小树上,开始割草。

    草甸子里多泡子。嫩绿嫩绿的原野,泛着波光的泡水,和煦的阳光和盛开的各色鲜花,把初夏的北大荒打扮得人见人爱,连马儿也抑制不住兴奋和冲动。母维平他们割了不到半个小时,突然看见那马儿挣断了小树,朝着水泡子走去。泡子边是一溜的陡坡,那马儿带着大车顺着坡沿溜了下去。母维平见此情景,高喊一声:“快拦马!”就向马车跑去。马儿的前蹄已经踏入水中,他双手拉住缰绳,力图把军马拖回来。但是,坡岸太陡,自己也随坡下滑。王枫桐跑到泡子边,他边下水边喊着:“维平,快撒手!”母维平头也不回地喊:“别管我,快回去叫人,救军马要……”一个“紧”字还没出口,人、马和车就一起淹没在了水中。母维平最后伸出水面的手臂,还在奋力挥动着,示意战友快去叫人救马。

    人们得知母维平为抢救军马落水的消息,一起来到泡子边,呼唤着英雄的名字。打捞的时候,人们发现母维平的手仍然紧紧拽着缰绳,不得不先卸掉马笼头,才把他的遗体打捞上岸。

     

    母维平烈士之墓

    在清理母维平的遗物时,战友们发现了一本没有写完的日记和一份入党申请书。在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党和人民需要我献身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母维平践行了他的诺言。

    逊克军马场党委,根据母维平生前的表现和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他烈士称号,国务院向其家属颁发了烈属证书,白城军马局为他追记了二等功,同时号召全局干部战士职工家属向母维平同志学习。

    母维平牺牲后,他的父母又将爱女母维娜送到军马场,让她和哥哥一样成为人民军队的军马卫士。

    逊克军马场在距十二队不远的东山上,为母维平修墓立碑。墓碑高2米,象征着母维平二十岁的青春年华;墓穴呈马鞍形,象征着母维平热爱的军马事业;四周环绕的铁链,象征着知识青年和马场人永远心心相连;墓地前后共栽下了69棵松树,既代表了母维平下乡的一九六九年,又是六月九日他牺牲之日的纪念。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烈士的墓地青松参天。每逢清明,农场的孩子们会到墓地,感受军马卫士的壮烈。

     

    (刘宏海根据当年报刊报道和母维平生前连队荒阳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