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被二代总理题词勉励赞扬的上海知青

    ——记50年代为建设新农村自愿赴安徽皖南下乡上山的上海老知青

    2015年 05月 08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朱正纲 点击:
    怀揣革命理想总理题词勉励 1957年中共中央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首次提出了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概念——“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


    怀揣革命理想总理题词勉励

    1957年中共中央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首次提出了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概念——“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我国人口85%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这对当时的中学毕业生来说,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为赶超英美作贡献,又因为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兴起,农村面临的严重问题是缺乏文化,吸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工作,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初高中学毕业生报名去农村下乡上山是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从政府方面考虑,在1955年共青团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后,了解到苏联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提议理所当然的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首肯。正因为此,1957年夏上海团市委积极组织宣传,教育局和广播局密切配合,同年12月7日上海市委毕业生工作委员会还举办了“上海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活动积极分子”广播誓师大会,仅几个月时间,上海初高中毕业生报名人数达数万人,而当时上海原计划任务才3500人(上海郊区2500人、赴安徽皖南祁门、石埭等九个县山区1000人),在报名学生的一致要求后上海市委将名额增加到4500人(上海郊区及安徽各增加500人)。而正是这从数万报名者中遴选出的1500名初高中毕业生成为上海最早自愿报名下乡上山插队农村的知识青年。

    当时在上海视察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得知上海青年学生下乡上山的高昂热情后,在1957年12月23日欣然为首批知青题词勉励并提出希望:“庆祝上海的4500名青年学生下乡上山参加农林业生产。希望你们能够在同农民共同劳动和过集体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的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把自己逐渐锻炼成为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知识的集体化农民,并且在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上海市委、市妇联、市民青联和市学联于1957年12月24日在文化广场联合组织召开了万人欢送大会,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出席并讲话,高度赞扬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生产的革命行动,并代表上海市委表示祝贺,同时还对下乡的知识青年提出了具体希望。

    1957年12月29日在上海十六铺码头,1400多名初高中毕业学生和40多名共青团干部(并非带队干部,而是自愿放弃已有工作与初高中毕业学生一起参加新农村建设的青年团干部)在《共青团员之歌》(当年最时兴的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再见吧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的歌声以及“向献身祖国农业建设的优秀儿女致敬”巨幅宣传标语的伴随下,乘坐“江华轮”踏上征程。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部副部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陈琳瑚,副局长汪亚民、马飞海、杭苇,团市委书记李琦涛,副书记张浩波、潘文铮、杜淑贞都赶到码头送行。陈琳瑚叮嘱大家应时时记住自己是去参加农业革命的,若干年后要把自己改造成为有文化的农民和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李琦涛则希望大家经过锻炼都成为钢材,做有觉悟有文化爱劳动的新农民,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决不做懒汉和逃兵。当日,解放日报、文汇报、青年报都在显著位置大幅刊发了新闻报道。

    铭记下乡初衷奉献青春终身

    皖南山区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北部的低山丘陵连成一片,中间有三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九华山山系(山峰海拔高度1342米)、黄山山系(山峰海拔高度1841米)和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山系(山峰海拔高度1787米),自古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首批1400余名学生就被分配到此崇山峻岭中的休宁、祁门、歙县、黟县、绩溪、石埭、旌德、宁国、太平等9个山区县辖农业合作社务农。

    载着首批知青的“江华轮”是1957年的最后一天到达芜湖码头,翌日正是1958年元旦,这批初高中学生便迎着新年的朝晖纷纷踏上去山区的路途。最远的祁门离芜湖有二百多公里,据老知青回忆,当时送他们是拉货的大蓬车,车厢后面背个大水罐,用炭烧蒸汽发动车子,行进中车子不断的发出吱吱嘎嘎响声,走山路似乌龟爬行,而行至县城就是公路尽头,连这样的车也坐不上了,随后的上百里山路则完全靠背扛肩挑行李翻山越岭徒步前行。

    五十年代的青年具有为党和祖国甘愿奉献自己且有着坚毅而执着的性格,坚信“党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理想”。拥有崇高理想的首批上海知青尽管在城市从未经历过跋山涉水如此艰辛的磨练,但到达农业合作社在各自房东的老乡家安顿好后,(当时要求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都分配入住老乡家)即刻投入到开山垦荒,兴修水利的农业建设中去。当时他们虽然被当地农民称为来自上海的“大学生”,但在交通闭塞、生产能力极其落后的山区,这些“大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是给老乡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知青们从大城市带来的新理念、新知识、新信息也给当地农村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行的实践依据。

    正当知青们奋发图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上海市政府准备来安徽将这批得到锻炼的知青调回上海使用,但当时的安徽省政府不愿将这么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并经过艰苦锻炼的学生放手。于是一纸文件将这批知青全部安排到各县工业、教育、财贸、金融等单位工作,除部分坚持愿意继续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知青。他们虽然从农业转到工业等各条建设战线,生活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老知青们却牢记他们是当年作为上海人民选派到安徽参加建设的有为青年,因此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努力工作,到1997年下乡四十周年时,当年在旌德县插队中留下的近百名知青中已有35位入党,有22位成为科局级干部,19位取得中高级专业职称。

    知青沈泰然出生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当祖国解放时便和弟弟毅然离开父母,历经近一个月海上漂泊,踏上祖国大地来到上海读书,并加入了共青团,高中毕业时正值上海动员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和山区建设,他毅然决然的报名来到皖南山区,并扎根农村30年担任乡村中学英语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归侨先进工作者。每当组织上要调他进县城担任领导工作或他父母定居国内要他去广州工作团聚时,沈泰然总会这样回答:“爱祖国不是抽象的,不能只爱条件好的大城市,要更爱正在建设中的落后山区,自己能在改变山区面貌中做出一点贡献,这就是爱国就是幸福。”朴实的语言集中概括了1400余名赴皖南山区上海知青的心声。1989年当这位受人尊敬的知青患病离世时前来送行的人达1000多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从上海来的知青“大学生”啊。

    唐志刚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获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和共青团中央“五四”纪念奖章。他在农村不怕吃苦,积极劳动。抽调到县城后,从机械厂、供销社、商业局、人民公社基层干起,直到在人事局担任领导,几十年来,競競业业、一丝不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赢得群众交口称赞。如今在“旌德县上海知青联谊会”担任组织召集工作,将联谊会搞得风生水起,热闹非凡。

    当年下乡宁国县知青钱恒山,在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岗位上退休后,现仍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退管会”“老龄委”发挥余热。他说:“我们当年是从数万上海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派来的,任何时候我们也不能给上海丢脸。”他自豪的告诉我们,尽管在宁国各部门都有腐败官员,但上海知青担任的领导都没一个贪腐的。还有一位目前还在务农的知青,在老知青聚会上丝毫不减当年豪气:我们当年可是从十多个报名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他的子孙有当学校校长的,有在大学深造的,一家其乐融融。

    豪情壮志今犹在无怨无悔忆往昔

    在上海首批赴皖知青下乡40周年前夕,知青杨烨受当年赴皖全体知青委托执笔致信李鹏总理,汇报了下乡40年的感受和取得的成绩,他在信中写道:“四十年蹉跎岁月弹指一挥,我们牢记周总理教诲在皖南农村扎根成长,与当地乡亲并肩战斗,开发和建设可爱的黄山。现在我们队伍中有的已担负起各级领导的重任,有的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成为改革家、企业家,而更多的是黄山市各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至今还有部分同学仍然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社会主义事业而默默奉献。抚摸两鬓白发,追忆逝去年华,我们所走的路,是党领导下的移风易俗的壮举,一代青年在平凡的事业中,寻得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为了永远铭记周总理的教诲,弘扬艰苦创业的传统,我们将把当年的那股革命激情传送给自己的后代。”与此同时请总理为上海知青赴皖下乡40年题词。在96年底中央经济会议上李鹏总理秘书向安徽省领导详细了解此事,在得到各级政府对这批知青表现的肯定回答后,李鹏总理在12月20日为他们题写了“一代青年默默奉献,岁月无悔再立新功”。1997年在首批上海知青下乡40周年纪念会上,安徽省省长、省委书记、共青团上海市委也都发电发信祝贺。上海团市委在贺信写道:你们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人生光辉的篇章。你们是上海的骄傲!你们是上海青年的骄傲!你们是上海人民的骄傲!……你们的精神是一种创业的精神,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永远激励上海人民和上海青少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奋勇拼搏的精神。上海解放日报记者专程采访纪念会并刊登《一代青年默默奉献,岁月无悔再立新功——知青爷爷知青奶奶在皖南》的长篇报道。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到现在的古稀老人,“祖国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决不辜负上海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我们的付出就是爱国的最好体现”听似简单做却不易的终生付出。

    从他们下乡三十年纪念会上提倡的“奋勇前进、战斗不息”到下乡四十年纪念会上要求“忆四十年来业绩,勉夕阳再发余热”,乃至下乡五十年纪念会上推出“话说健康”,下乡五十五年纪念会“讲讲笑笑”,我们看到是“不畏艰辛、不甘平庸、不断进取”的知青精神。从他们“爱祖国不是抽象的,不能只爱条件好的大城市,要更爱正在建设中的落后山区,自己能在改变山区面貌中做出一点贡献,这就是爱国就是幸福。”(沈泰然);“与其说我为徽州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不如更恰当地讲,是徽州人奋发、勤劳、进取的精神铸就了我的躯体和品格。”(杨烨);“我们当年是从数万上海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派来安徽皖南山区的,任何时候我们也不能给上海人民丢脸。”(钱恒山);“如果有人问我的话,对当初到农村工作是否有什么遗憾?我可以坦率地回答。与城市同学相比个人物质享受方面是有些损失,但我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当初的选择,对四十年来所走的人生道路,我无怨无悔。”(王福生)朴素的言语中我们听到的是“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质朴无华的知青心声。

    请记住上海有一批被两代总理题词勉励赞扬的赴皖南山区插队的老知青。


    (作者系插队安徽蒙城的上海知青)